- 发热(fever)
-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 0.5 ℃。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时,体温调定点并未上移,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亢进等,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的体温升高,又称过热。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诱导物
发热激活物指能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又称 EP 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 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来自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 体内产物:包括或来自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
产生外致热原的细菌有:
- 革兰氏阳性细菌:全菌体、菌体碎片、外毒素。此类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 革兰氏阴性细菌: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ET,主要)。ET 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
- 分枝杆菌:典型菌群是结核杆菌。全菌体、肽聚糖、多糖、蛋白质。
内生致热原EP
内生致热原(EP)指产 EP 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白细胞介素-6(IL-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AN)、腹中隔(VSA)、弓状核。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 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 E(PGE)、环磷酸腺苷(cAMP)、Na+/Ca2+ 比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一氧化氮(NO)。
- 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VP)/抗利尿激素(ADH)、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膜联蛋白 A1/膜皮质蛋白-1、白细胞介素-10(IL-10)。
发热的时相
- 体温上升期:发冷或恶寒,“鸡皮疙瘩”。
-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稽留期):酷热感,皮肤和口唇干燥。
-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大量出汗、严重者可致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