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虫

原虫(protozoa)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界,分布极为广泛,大多营自由生活。寄生于人体和的动物的原虫有 40 余种,包括致病性原虫(医学原虫)和非致病性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疟原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
感染阶段成熟包囊/四核包囊成熟包囊/四核包囊滋养体子孢子(雌性按蚊唾液腺)卵囊(含子孢子)卵囊
感染方式经口经口直接(性接触)、间接接触蚊媒叮咬输血垂直传播多种水平传播及垂直传播经口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大肠
肝、肺、脑
小肠上段男、女泌尿生殖道(阴道后穹隆红细胞所有有核细胞(红细胞)和组织内-
离体途径滋养体随患者脓血便
包囊随带虫者成形便
滋养体随患者水样便
包囊随带虫者成形便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
终宿主人(人际传播型)人(人际传播型)人(人际传播型)按蚊猫及其他猫科动物(肠上皮细胞)-
第一中间宿主---人和所有动物-
第二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
所致疾病肠阿米巴病
肠外阿米巴病
脂肪痢泌尿生殖道炎症(滴虫性阴道炎)疟疾先天性、获得性弓形虫病机会致病:腹泻
检查方法碘液染色法(查包囊)
脓血便直接涂片法
碘液染色法(查包囊)
水样便直接涂片法
十二指肠引流法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法外周血涂片染色法--

原虫概述

细胞器

原虫细胞器类型多样,有运动细胞器膜质细胞器营养细胞器。常见的医学原虫的运动细胞器有伪足鞭毛纤毛

生活史

举例说明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1. 人际传播型,如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只需一个宿主,经直接、间接接触或中间媒介的携带而传播
  2. 循环传播型,如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需一种以上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形成世代交替现象
  3. 虫媒传播型,如疟原虫,需要在吸血昆虫体内生长发育,并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发育到感染阶段,再由媒介昆虫叮咬、吸血传播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1. 增殖破坏作用原虫侵入人体组织细胞后大量增殖,引起寄生细胞的破坏,造成宿主细胞被大量破坏并出现临床症状,如疟原虫
  2. 播散侵袭作用原虫具有迅速大量增殖的能力,使其能有原发病灶向邻近或远处组织播散,从而累及多个器官,如溶组织内阿米巴
  3. 机会致病作用某些原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后不会出现明显的致病作用及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性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

叶足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又称痢疾阿米巴(痢疾)变形虫

形态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两个发育阶段:

  1. 滋养体(致病阶段):
    • 组织型/致病型:含有摄入的红细胞,运动活泼可从有症状患者的肠黏膜组织中分离得到;
    • 肠腔型/非致病型:不含红细胞,可在无症状带虫者的肠腔或非腹泻的粪便中分离到。
  2. 包囊:未成熟包囊有 1~2 个核,成熟包囊(感染阶段)有 4 个核

生活史

  • 传染源:带虫者患者(四核包囊在带虫者肠腔内形成)
  • 病理变化:典型的病变是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 临床表现:90% 为无症状带虫者,所致疾病可分为:
    1. 肠阿米巴病
    2. 肠外阿米巴病多见,分别形成肝、肺、脑脓肿,肝脓肿穿刺取“巧克力酱”样脓液,可检出滋养体

治疗

  • 患者:甲硝唑
  • 带虫者:巴龙霉素

结肠内阿米巴

结肠内阿米巴是人体肠道内的一种常见共栖原虫寄生虫,常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共同存在,其成熟包囊含 8 个核(偶尔更多),临床上以此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区分。

鞭毛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简称贾第虫,是引起旅游者腹泻(水土不服)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阴道毛滴虫

  • 生活史:仅有滋养体,即是感染阶段,也是致病阶段,以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繁殖(无性生殖)
  • 治疗:甲硝咪唑(灭滴灵)

孢子虫

孢子虫没有运动器官,均为专性的细胞内寄生原虫。常见的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孢子虫有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疟原虫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 4 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我国最常见的是间日疟原虫,其次是恶性疟原虫。

形态

疟原虫为虫媒传播型原虫,其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中可出现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雌~、雄~)四种形态。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在外周血液中发育后,停留在毛细血管、血窦等血流缓慢处,继续发育为大滋养体和裂殖体,故外周血中常检测不到恶性疟原虫的大滋养体和裂殖体。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呈新月形(雌)或腊肠形(雄),可作为诊断依据。

生活史

寄生于人体的 4 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按蚊两个宿主:

  • 人(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肝细胞)红细胞内期(红细胞)配子体形成
  • 蚊(终宿主)体内的发育:配子生殖孢子繁殖

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速发型子孢子(发育快)迟发型子孢子两种遗传学类型。

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及临床意义
  • 发育过程: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含有一定数量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裂殖子
  • 临床意义:构成潜伏期的一部分;引发疟疾发作诊断依据再燃有关;输血传播(红细胞内期)

致病性

  1. 潜伏期:包括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原虫经数代裂体生殖、虫体量达到疟疾发作阈值的时间,分为短潜伏期(速发型子孢子)长潜伏期(迟发型子孢子)
  2. 疟疾发作
  3. 再燃与复发
    • 再燃:急性疟疾患者发病后,无重复感染,因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原虫经抗原变异或宿主的抵抗力和对疟原虫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残存的红细胞内期原虫又重新开始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发作;
    • 复发:疟疾初发停止后,红细胞内期原虫已被消灭,无重复感染,由原先的迟发型子孢子经数月或年余的休眠后复苏,发育释放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疟疾发作。
疟疾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发作机制
  • 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的寒症高热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 机制/原因:红细胞内期成熟的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液,其中部分被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 TNF-α、IL-1 等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疟原虫引起贫血的机制
  1. 直接破坏,红细胞内期原虫裂体增殖;
  2. 脾功亢进,脾巨噬细胞吞噬正常红细胞;
  3. 免疫病理性损伤,红细胞膜隐蔽抗原暴露;
  4. 骨髓中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

流行

  • 传染源:外周血中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从终宿主按蚊的角度考虑)
  • 传播媒介:按蚊

刚地弓形虫

形态

刚地弓形虫整个生活史包括速殖子(致病阶段),形成假包囊包囊,内含缓殖子,导致隐性感染裂殖体配子体卵囊(感染阶段),含子孢子5 种形态。

致病性

  • 感染阶段:
    1. 终宿主→中间宿主:卵囊
    2. 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假包囊、包囊、卵囊
  • 感染方式:
    • 各感染阶段均可经口感染
    • 损伤的皮肤黏膜
    • 输血(速殖子)
    • 器官移植
    • 经胎盘(垂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