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功能及其调节

卵巢的生卵作用

卵子的生成及生命历程

  • 卵子的生成始于胚胎期,减数分裂历时时间很长,其间要经历两次停滞,使其与整个卵泡的生长发育同步
  • 原始生殖细胞→卵圆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出生6个月,第一次停滞,青春期后恢复减数分裂)→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次停滞)→卵子

卵泡的生长发育

  • 卵泡的分类及结构和功能特点
    • 原始卵泡
    • 初级卵泡
    • 次级卵泡
    • 成熟卵泡
  • 卵泡的生长及调控:
    • FSH 非依赖的缓慢生长
      • 从原始卵泡开始的窦前卵泡生长,完全不依赖垂体促性腺激素
    • FSH 反应性生长
      • 青春期后,在垂体 FSH 基础分泌量作用下陆续有卵泡对 FSH 作出反应加快生长速度
      • 这一阶段的卵泡生长需要一定量 FSH 支持,但与月经周期中 FSH 水平波动无关
    • FSH 高度依赖的快速生长
      • 周期性募集:青春期后,在每个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向卵泡期转化时,由于垂体 FSH 分泌增加,一群 10-20 个小窦状卵泡进入 FSH 高度依赖的快速生长
      • 优势卵泡的选择:在被募集的卵泡中,一般仅有一个成为优势卵泡,最后成熟并排卵
    • 多囊卵巢综合征: 。虽有较多卵泡被募集,但都不能成熟排卵
    • 卵泡选择机制
      • FSH 阈值学说
        • FSH 阈值指卵泡生长发育所需的 FSH 的最小血中浓度,反映卵泡对 FSH 的敏感性
        • 卵泡期开始的时候,血中 FSH 水平升高,能达到被募集的一群卵泡继续生长所需的 FSH 阈值
        • 随着卵泡的生长,雌激素合成分泌增加,加上卵泡颗粒细胞产生的抑制素对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使其 FSH 分泌有所减少
        • 这时的 FSH 血中浓度一般仅能满足一个发育最快,其 FSH 阈值最低的卵泡继续生长的需要,其他卵泡因得不到足够的 FSH 的支持而发生闭锁

排卵

  • 定义:是指成熟卵泡的卵泡壁破裂,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一起随同卵泡液排出卵泡
  • 触发条件:由月经周期中的 LH 峰触发
  • 结局:排出的卵细胞与放射冠一起被输卵管伞摄取入输卵管中,可在其中存活 10 多个小时

黄体的形成及退化

  • 形成过程:卵泡排卵后剩余的颗粒细胞和泡膜细胞在LH的作用下发生黄素化,分化为黄体细胞
  • 功能:每个月经周期形成的黄体一般可以维持(14±2)天,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同时也分泌雌激素
  • 分化:
    • 如果受精:则黄体在滋养层细胞分泌的 HCG 的作用下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直到孕 3 月时胎盘形成接替黄体的内分泌功能
    • 如未受精:黄体在 2 周后开始退化,最后由称为白体的结缔组织瘢痕取代

卵泡闭锁

妇女一生中仅有 400–500 个卵泡能最后发育成熟排卵,自胚胎时期开始就不断有卵泡在发育的各个阶段退化,这一过程叫卵泡闭锁,是由于细胞凋亡所致。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 排卵前: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包括雌酮和雌二醇(E2),两者可相互转化,雌二醇的活性最强
  • 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孕激素主要是孕酮

卵巢性激素的合成、代谢和降解

卵巢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

卵巢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

  • 合成过程:
    • 卵泡雌激素合成由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同完成
    • 双重细胞学说:
      • 内泡膜细胞在 LH 作用下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孕烯醇酮
      • 孕烯醇酮再分别经 Δ4 和 Δ5 途径转化为雄激素,包括雄烯二酮和睾酮,这一过程在不同大小的卵泡中均能进行
      • 只有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卵泡的颗粒细胞才在 FSH 作用下表达雌激素合成必需的芳香化酶,该酶能将由泡膜细胞扩散而来的雄激素分别转变为雌酮和雌二醇分泌进人血液或卵泡液
    • 排卵后,由卵巢黄体细胞分泌大量孕酮,同时也分泌较多的雌激素
  • 运输方式:
    • 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主要与性激素结合蛋白或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输,少量以游离形式存在
    • 结合的激素很容易释放出来进入靶组织发挥作用
  • 代谢途径
    • 雌、孕激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失活,以葡萄糖醛酸盐或硫酸盐的形式由尿排出,小部分经粪便排出

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

雌激素的作用

  • 对生殖器官的作用
    • 子宫内膜:促进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使内膜具有对胚胎的接受性
    • 宫颈:使排卵期宫颈口松弛,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有利于精子穿过进入宫腔
    • 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收缩力增强,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增加
    •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上皮中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增生,促进输卵管的收缩和纤毛摆动,有利于精子在其中的运行
    • 阴道上皮:促进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 外生殖器:促进外生殖器的发育
    • 与 FSH 协同促进卵泡发育
  • 对乳腺和副性征的作用
    • 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
    • 促进其他女性第二性征的形成,如全身脂肪和毛发的分布、女性体态、音调增高等
  • 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 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骨中钙、磷的沉积
    • 促进长骨骨骺的愈合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血脂成分,防止动脉硬化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对腺垂体 FSH 和 LH 的分泌有负反馈或正反馈两种作用
    • 雌激素的中枢作用还表现为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再生、突触形成以及调节许多神经肽和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代谢,雌激素缺乏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 其他作用
    • 雌激素对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以及水盐平衡也有一定作用
    • 高浓度的雌激素可使体液向组织间隙转移,导致钠、水潴留

孕激素的作用

  • 对生殖器官的作用
    • 子宫内膜: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及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有利于早期胚胎的发育和着床
    • 宫颈:使宫颈黏液分泌减少且变稠,阻止精子通过
    • 子宫平滑肌:使子宫肌兴奋性降低,抑制其收缩,防止妊娠期胚胎排出
    •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上皮分泌黏性液体,为受精卵及卵裂球提供营养
    • 阴道上皮:抑制阴道上皮增生,并使其角化程度降低
  • 对乳腺的作用;
    • 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在妊娠后为泌乳做准备
  • 抑制排卵
    • 负反馈抑制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妊娠期间的女性由于血中髙浓度的孕激素使卵泡的发育和排卵都受到抑制,不会发生二次受孕
  • 产热作用
    • 可增强能量代谢
    • 也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水平提高
    • 排卵后孕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2-0.5°C
  • 其他作用
    • 促进钠、水排泄:可能跟醛固酮的竞争有关
    • 能使血管和消化道肌张力下降
    • 妊娠期妇女因体内孕激素水平高易发生静脉曲张、痔疮、便秘、输卵管积液等

月经周期及调控

  • 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形成及伴随雌、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 以月经为特征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一般指两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时间
  • 女子的第一次月经称为初潮,多出现在 12-15 岁,这与遗传、环境及营养等因素有关
  • 月经一般一个月出现一次,月经周期的长度因人而异,一般为 21–35 天,平均 28 天

月经周期的分期

月经周期和激素分泌

月经周期和激素分泌

  1. 卵泡期(增生期):
    • 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到第14天
    • 由于该期卵泡快速生长及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加,因月经损伤的子宫内膜开始修复,生长增厚,由最初的0.5mm增加至8~10mm
    • 子宫腺体增多,间质中向内膜供血的螺旋动脉也变长、扩大、弯曲
    • 宫颈分泌黏液逐渐增加,尤其是接近排卵时分泌大量稀薄,透明的黏液,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精子容易穿过其中的孔隙
  2. 黄体期(分泌期):
    • —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天到第28天
    • 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子宫内膜厚度还有一定增加
    • 同时分泌功能增强,表现为内膜腺体变得更为弯曲,分泌大量黏液,在腺上皮细胞的基底部出现包含有糖原的小泡
    • 螺旋动脉更加增长弯曲
    • 内膜基质变得水肿,其中梭形的间质细胞增大变圆,发生【蜕膜化】改变
    • 月经周期的第 16 天到第 19 天为着床窗口期,这时的内膜具备对囊胚的接受性(教材错误)
    • 宫颈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
  3. 月经期:
    • 如果排卵后没有发生受精、着床,则黄体萎缩退化,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因而内膜靠腔面三分之二的功能层组织出现
    • 缺血、变性、坏死,最后剥脱,血管破裂,出血
    • 从子宫内膜开始剥脱出血到结束,正常情况下一般持续3~5天
    • 一次月经的出血量因人而异,少至20ml,多至100ml,平均约50ml
    • 月经血色暗红,因其中含有坏死内膜组织释放的纤溶酶,因而不凝固,但如果出血量过多,纤溶酶不足以使纤维蛋白溶解,则月经血中可出现血凝块
    • 月经时子宫肌层收缩有助于月经血从子宫腔排出,可致腹部稍有不适。如果经血排出不畅,引发较明显的腹痛,即为痛经

月经周期的调控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联系

  • 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GnRH神经元发育成熟,开始脉冲式释放GnRH
  • GnRH脉冲式释放可上调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GnRH受体,并促进其分泌FSH和LH,进而影响卵巢的功能活动,形成女性特有的周期性活动
  • 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索以及抑制素又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反馈调节
    • 雌、孕激素除排卵前短时间内对下丘脑及腺垂体进行正反馈调节外,主要进行负反馈调节
    • 抑制素则主要选择性抑制性FSH合成与分泌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1. LH 作为黄体生成素,自然要分管雌激素+孕激素;
. FSH 的下位靶细胞保留了通过抑制素来负反馈的方式;
3. 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

月经周期各期的内分泌调控

  1. 卵泡期的早期
    • 前次月经周期的黄体退化,孕、雌激素的分泌量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抑制,腺垂体分泌 FSH 及 LH 增加,尤以 FSH 增加更为明显
    • 卵泡周期性募集,雌激素分泌增加,子宫内膜增生
    • 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分别对下丘脑及腺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卵巢产生的抑制素也选择性地抑制腺垂体 FSH 分泌,使血中 FSH 量有所减少
    • 大多数卵泡得不到足够的 FSH 的支持而半途退化闭锁,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得以继续发育
  2. 月经周期的中期
    • 优势卵泡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增加,此时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都产生正反馈调节作用,触发下丘脑 GnRH 大量释放,刺激腺垂体分泌的 LH 和 FSH 大幅增加达峰值,尤以 LH 峰更为明显
    • 一般在 LH 峰(导致排卵的直接原因)出现后 16-24 小时排卵
    • 雌激素分泌先有一过性下降,随着 LH 作用下黄体发育,分泌孕、雌激素增加,尤以孕激素增加更为明显
    • 一般在排卵后 7–8 天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及孕激素分泌峰
    • 大量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改变
  3. 排卵后的黄体期:
    • 雌、孕激素水平升高,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腺垂体 LH 和 FSH 的分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 如果排卵后卵子没有受精:
      • 在排卵后第 9–10 天黄体开始退化由于 LH 和 FSH 水平下降),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
      • 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FSH 和 LH 分泌又开始增加,于是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

其他内分泌激素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泌乳素、甲状腺素和胰岛素也参与调节卵巢的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