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性:实践性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性
  3.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 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具体条件性,可以通过通过改变条件来改变事物的联系,因此虽然不能“创造”但可以“建立”但新的(具体)联系。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事物的发展通过自我否定实现。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人可以利用大自然,大自然不能利用人(大自然没有意识和和能动性,人可以做对大自然有利的事,但这并不是大自然在利用人)。
  •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任何事物(凡是现存的)都是暂时的,都是会灭亡的。
  •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强调机遇,选择必然和偶然;强调预测,选择原因和结果
  •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个别→一般→个别体现辩证法;实践→认识→实践体现认识论;群众→领导→群众→体现历史观
  • 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认识和实践及其发展规律

  • 实践于、于并决定认识;而是认识(理论)指导实践。
  • 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 辩证否定的形式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
  •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认识的两大规律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还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联系起来。
  •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唯心主义观点,忽视了知行的差别,颠倒了知行的先后次序

唯物史观

  • 物质生产方式是属于社会存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 社会形态是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 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是生产实践活动
  • 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方式
  •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商品之所以能成为商品,是因为: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 劳动价值论针对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论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吃人)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量交换的原则进行。
  •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价值增殖过程。
  •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1.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 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随着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可变资本的比例降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降低
  • 同一部门内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与其劳动生产率高低有关,形成了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 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表现为(ChatGPT):
    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它反映了社会中个体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揭示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合作的本质。
    1. 劳动的社会性: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产物,而这种劳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每个商品背后都有一定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值反映了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中所投入的劳动,并将他们的劳动纳入了整个社会劳动过程。
    2. 交换关系:商品的价值使不同生产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交换关系。通过交换,生产者可以获得其他商品,从而满足各自的需求。商品的价值决定了交换比率,即一定数量的一种商品可以用多少数量的其他商品来表示。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意味着如果一种商品的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相对较多,它的价值就会相对较高。这种社会性的劳动时间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确定的,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组织方式。
    4. 分工和互相依赖:商品的价值也反映了社会中的分工和互相依赖关系。不同的生产者专门从事特定的生产活动,他们的产品通过交换形成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商品的价值通过这种分工和互相依赖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后者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具体商品和货币两极,将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虽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加深和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 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 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不变资本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有两个: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实物补偿问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 垄断的产生:生产集中资本集中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是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 前者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 前者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根本来源于剩余价值
  • 垄断资本的发展:私人垄断 → 国家垄断 → 金融垄断 → 国际垄断
  •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 商品资本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垄断资本输出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 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内涵: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 本质: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 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宏观调节微观规制
  • 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 国家资本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因此又称“总资本家所有制”。
  •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包括:经济失调政治失灵社会融合失效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是社会主义的前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
    1.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2.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 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上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 金融危机表现为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 金融垄断资本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 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途径: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 垄断使竞争更激烈
  • 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是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
  •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等。
  • 金融寡头控制社会的方式:
    1. 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
    2. 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多种途径的“个人联合”
    3. 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科教文化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危机结构性危机,使得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但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无产阶级);
    3.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革命)。
  • 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正确预见未来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次的历史性飞跃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次的历史性飞跃由列宁完成,对应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胜利
  • ⭐(时政)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联合
    • 坚持各国党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 1871 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马恩在巴黎公社的斗争中总结出的经验:
    • 无产阶级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机关
    • 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
    • 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 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飞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新经济政策标志着列宁正在寻找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 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临时)共产主义时期。
      •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 第三个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标志着列宁正在寻找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
    •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 经济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 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 列宁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因此社会主义可以在落后国家实现。
  • 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 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探索出了一条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符合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资本的增殖,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长期性,根本制约因素为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决定因素是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社会主义改革是的根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其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 在阶级社会中,这三大差别发展成为三种严重对立的现象。
    •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由于旧式分工的消除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归于消失。
  •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CT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