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鸦片战争后,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
  • 1841 年 5 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 年(道光十九年),他在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与现状,于 1841 年,组织人员节译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 魏源在 1843 年 1 月编成 《海国图志》,在其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韬、福成、建忠、观应等人(早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 1895 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 年正式出版)。
  • 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是洪仁玕
  •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孙中山 1894 年 11 月在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个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统治阶级企图延续其反动统治
  • 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原因:资金奇缺;原料、燃料供应不足;交通运输落后。
  • 鸦片战争后,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的是军事侵略。
  • 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
  • 天平天国小生产者局限性:不能提出正确纲领;不能维持内部团结;无法克服自身腐败
  •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自然)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中,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是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 洋务运动使得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焦点就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变法)
  •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书籍: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了《革命军》;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
  •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 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针对宋教仁被杀发起了二次革命;针对袁世凯复辟发起了护国运动;针对段祺瑞的北洋政府不承认《临时约法》,发起了护法运动
  • 辛亥革命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干部条件;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和新的革命方法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
  •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省港大罢工坚持 16 个月之久,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

  • 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另外具有了反帝的性质。

  •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找到的。

  •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由感性认识转向了理性认识。

  • 五四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包括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 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 秋收起义中,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由资本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

  • 毛泽东在兴国县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即《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国情)

  • 党内左倾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 土地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在陕北写下的文章: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政治策略问题;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军事问题;
    • 《实践论》《矛盾论》——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 遵义会议解决军事组织问题,确立领导;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政治策略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延安整风解决思想问题。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 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通过了新的党章,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中共七大正式概括并命名了“毛泽东思想”。

  • 八七会议的召开,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 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 重要会议的特点:

    • 遵义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军事和组织问题
    • 八七会议:新的革命道路,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 六届六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中共七大: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战略决战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卢沟桥事变是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 卢沟桥事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根本原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加快了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步伐。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作用——关键;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重要法宝。

  • 延安整风运动的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六届七中全会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

  • 延安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其开始标志是 1941 年 5 月,毛泽东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结束标志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 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政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翻身做主人,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

  • 日本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 初步形成:道路理论初步形成
    • 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的系统阐明
    • 成为全党共识:延安整风
    • 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 辽沈战役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

  •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中共七大总结了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1. 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 这是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 这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 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解放战争)。

  • 在 1927 年至 1937 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采取了(实际实施)消灭封建剥削关系的政策”。

  • 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 三路大军挺进,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拉开。

  •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 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国民党军队。

  • 第三条道路,即“中间路线”的实质是旧民主主义道路,“中间路线”的方法是走和平改良的道路。

  • 国民党统治覆灭: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成功:新中国成立

  • 新民主主义国家(新中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不同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地位的变化。

  • 变减租减息政策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的规定。

  • 1947 年制定和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战略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中心任务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 针对美国等国封锁、遏制新中国等情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结盟)的外交方针。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 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开始实行了,主要体现在:

    1.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 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最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1952 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设想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并举(显著特点),逐步过渡”。

  • 1956 年完成“一五”计划后,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 1957 年整风运动的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 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

    •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 1961 年 1 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1.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4. 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 1956 年,《论十大关系》报告:

    • 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强调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新的指导方针。
  • 1957 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

    •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而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 ⚠️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 重要历史节点:

    • 大革命的起点:五卅运动
    •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八七会议
    • 十年内战到全民族抗战的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

中共会议

会议口诀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
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
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
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
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
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与路线,
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
十五大小平思想成指导,十六大三代表,
十七大发展观,十八大成小康。
  •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

    •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 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

    1.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 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 1923 年,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正式确定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要保持自身独立性

  • 1925 年,中共四大,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建立农民同盟军等思想,这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 八七会议的内容:
      1.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 确定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 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 毛泽东在会上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3.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 对八七会议的评价:
      1. 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 1929 年 12 月下旬,古田会议(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 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

    • 结果: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开始走向成熟
  • 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 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倾向,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3.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以“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 1937 年 8 月,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 1938 年 9 月至 11 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 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 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

    • 中共七大的内容:
      1.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2. 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中共七大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将其写入党章
      4. 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 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
      1. 政治上,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
      2. 思想上,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
      3. 组织上,党形成了一支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
  • 1948 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1949 年 3 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 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2.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 1950 年 6 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 中心任务: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 战略方针:会议制定了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 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

    1.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2.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 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5. 其他:
      •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经济建设方针。
      • 大会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
  • 1961 年 1 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重大转变。

  • 1978 年 12 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另一个宣言书:《南方谈话》)。

  •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 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 开始了拨乱反正
  • 1979 年 9 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

  •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

    • 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科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
    • 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
    • 完成了拨乱反正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1982 年,党的十二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3. 1987 年,党的十三大
      1.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 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4. 1992 年,南方谈话
      •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5. 1992 年,党的十四大
      •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6. 1997 年,党的十五大
      • 正式命名“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 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十三大前夕:首次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加以把握。

“活的灵魂”和“精髓”
  • 邓小平理论:
    • 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毛泽东思想:
    •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精髓:实事求是
  • 马克思主义:
    • 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精髓: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 思想路线的(完整)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 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2.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和途径
    3. 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4.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 思想路线的历程:
    1. 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2. 哲学概括/系统阐述:《矛盾论》《实践论》
    3. 成为全党共识:延安整风
    4. 重新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的文章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时期形成过程毛泽东代表著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战争早期初步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时期趋于成熟《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党的七大正式确立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继续发展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25 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 1926 年 9 月 1 日,《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初步形成:
      • 1928 年 10 月和 11 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1930 年 1 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 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 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 1930 年 5 月,《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 1935 年 12 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策略上的诸问题。
    • 1937 年夏,《实践论》《矛盾论》: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 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 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科学系统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 全面抗战时期:
    • 1938 年 5 月至 6 月间,《论持久战
      • 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 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 1939年底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以下著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 1939 年 10 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
        • 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 毛泽东强调,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将这一任务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 1940 年,《新民主主义论》:
        •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
  • 1938 年 9 月至 11 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 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 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 1945 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 整风运动:
    • 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 1941 年 5 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任务)
    • 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 1942 年 2 月,《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 1942 年 2 月,《反对党八股》: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 解放战争时期:
    • 1949 年 6 月 30 日,《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纲领,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1.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4. 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 新中国时期:
    • 1956 年 4 月 25 日,《论十大关系》
      • 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原则/指导思想。
      • 方针: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两个“标志”:标志着党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 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 1957 年 2 月,《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后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 1957 年,《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
CT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