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题
- 第一套:
- 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说明如何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
- 调查研究是什么:
- “调查”是指获取感性认识。
- “研究”是指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 感性/理性认识是什么: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二者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感性缺点)
- 如何上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投身实践,深人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点题:要想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认识,“调查”和“研究”缺一不可。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 调查研究是什么:
- 为什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 重要性: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时代表达和时代升华。
- 问题与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
- 问题导向与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在工作和实践中就是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理论+实践)
- 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增强问题意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不仅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还要勇于触及矛盾、长于化解矛盾,尤其是要善于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 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说明调查研究为什么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原理/重要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为人民重要)
- 措施: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所以坚持)
- 点题/结合材料: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
- 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说明如何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
- 第二套:
- 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 原理、关系:
-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 点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绝对性体现: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
- 相对性体现: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
- 措施: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原理、关系:
- 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 定义: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所谓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二者关系: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 二者作用:只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 方法论:守正创新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断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我们要不断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 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 第三套:
- 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 原理(总):生态治理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分:
- 尊重客观规律: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 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 结合材料(总):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撑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这充分体现了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注:本段不必死记硬背,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为什么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照搬”。
- 普遍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即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 共性&个性:
-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 共性个性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认识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 结合材料: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推广的过程,就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在应用时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 第四套:
- “适度放牧"与“草场更新”的关系对我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什么启示?
- 对立统一: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放牧"和“草场”之间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 适度原则:
-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 “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场更新”,说明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拿握适度原则。
-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 辩证思维就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贯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范畴和方法。
-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尤其要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 对立统一:
- “科学合理的放牧模式可有效保护草场的生态系统”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
- (世界观)自然重要:
-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 生态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 (方法论)人类措施: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 (世界观)自然重要:
- “适度放牧"与“草场更新”的关系对我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什么启示?
35 题
- 第一套:
- 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两个结合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 习近平总结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经验,在强调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 重要性/意义:
- (现在)“两个结合是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我们党百年来取得的全部成就,都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结果。
- (将来)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 两个结合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 总:“第二个结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能够而且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结合的结果问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 分:(恋爱+造房子)
-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有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探,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 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6 题
- 第一套:
- 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 前人失败:具有 50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摆脱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苦苦求索,进行民族复兴的各种尝试,洋务运动(封建)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试图通过改良来图强,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试图以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等方案来实现现代化,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 党的征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正确的路
- 中国路:
- 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
- 实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 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 世界路:
- 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 提供中国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 中国路:
- 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37 题
- 第一套:
- 新征程上,广大青年为什么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
- 立志高远和理想信念: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作用: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 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
- 脚踏实地和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并不平坦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例子)广大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 为什么说“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透境都坚贞不渝”?
- 长远过程: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艰险和坎坷。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 顺境逆境: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既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在人生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可能是双面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要正确对待个人成长的外部环境,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实现。
-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怎样的精气神?/如何理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 艰苦奋斗:青年人要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艰苦奋斗是成就人生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代中国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 吃苦奉献: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真正的快乐往往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我们要享受眼前的幸福,更要不断奋斗,创造未来的幸福,在奋斗中创造幸福人生。
-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最高尚、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 职业理想:青年人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现实的可能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肯吃苦敢吃苦当作成就更好人生的选择,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成就一番事业。
- 劳动创造幸福:青年人要牢固树立幸福生适是靠劳动创造的观念,热爱劳动、勤勉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 新征程上,广大青年为什么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
38 题
- 第一套:
- 如何理解共建“一带一路”“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走的是人间正道”?
- 理念: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贏,传递的是希望。
- 定位: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不是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
- 点题公约数: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 经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充分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 成果:10 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 点题人间正道:这一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 为什么说“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如何理解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 世界变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 中国贡献:中国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和整体利益,因应全球发展及各国期待,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这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连接着历史、现实与未来,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惠及全人类。
- 世界机遇:
- 建立平台: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实践平台,提供了实现路径,推动美好愿景不断落实落地,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
- 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 世界成果:10 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上得显著成效,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提升了有关国家的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 如何理解共建“一带一路”“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走的是人间正道”?
- 第二套:
- 中国提出并回答世界现代化之问,体现了怎样的世界情怀?
- 胸怀天下:
- 成果: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了历史规律、开辟了广阔道路。
- 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自己、兼济天下、造福世界,不仅要让中国人民都过得好,也帮助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特点: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 措施:只有弘扬立己达人精神,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才能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
- 自己: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 世界: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复兴,是在世界现代化大背景下展开的,不仅要实现本国的繁荣富强,而且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 胸怀天下: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实现世界现代化有何重大意义?
- 过往意义:
- 目标: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是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之路,也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可以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可以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
- 动力:共建“一带一路”为实现世界现代化愿景注入发展动能。10 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无到有,从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着力破解制约共建国家发展的瓶颈,为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 路径:共建“一带一路”为实现世界现代化愿景提供实践路径。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为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开辟了重要实践路径。
- 新阶段意义:
- 实践: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是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务实举措。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 理论(认识):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将不断为共建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 过往意义:
- 中国提出并回答世界现代化之问,体现了怎样的世界情怀?
- 第三套:
- 如何理解“三大全球倡议”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
- 三者关系: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根本前提,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精神支撑。
- 三倡议贡献:
- 总:“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是解答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
- 分:
- 全球发展倡议从发展维度明确回答了“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怎样实现全球发展”的时代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物质之基。
- 全球安全倡议从安全维度明确回答了“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怎样实现普遍安全”的世界之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了安全之基。
- 全球文明倡议从文明维度明确回答了“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文明理念、怎样实现交流互鉴”的历史之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文明之基。
- 总结:
- “三大全球倡议”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大的天下胸怀、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丰富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实践路径和价值意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
- 为什么说全球文明倡议“将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能量”?/阐述全球文明倡议的重大意义
- 文明多样性重要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文明倡议内容和核心:
- 内容:
- 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其核心理念包括四个“共同倡导”,是习近平总结世界文明发展规律而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 全球文明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明理念,各国怎样实现交流互鉴”的时代之问,奠定了人类发展和安全的基础支撑。(文明维度第一小问背过,写那个也不会错)
-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在于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特征,为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信心和力量,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 内容:
- 总结点题: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 为什么说“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更是践行者”?/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 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和平赤字不断加深,发展赤字持续扩大,安全赤字日益凸显,治理赤字更加严峻。
- 提出理念: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未来勾画了新的美好愿景。
- 实践贡献:10 年来,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行动,为各领域国际合作注入强劲动力。(注:以上 4 点贡献为《携手构建人类合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的总结,答题时可结合材料对其中一点或几点适当展开。例如,全球发展倡议主张坚持发展优先,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不可分割的全球安全共同体,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三大全球倡议”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 第四套:
- 为什么说“不合作是最大的风险,搞‘脱钩断链’对谁都没好处”?/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批判“去风险”和“脱钩断链”
- 背景:自由贸易、分工协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各国加强分工合作,带来的是共同发展。
- “去风险”本质:中国是机遇,不是“风险”。国际社会应该警惕和共同抵御的真正风险是以“去风险”之名推进“去中国化”。所谓”去风险”,本质上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违背经济规律,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最终会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意识、行为、结果)
- 结论:应对困难挑战,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好的办法。
- 措施:各国应当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使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达成一致、合作、共享)
- 结合推动沙特和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所体现出的负贵任大国作用,阐述中国对世界安全的贡献。
- 对话意义: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为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提供了重要典范,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成功实践。
- 对话证明:沙伊北京对话充分表明,相互尊重、对话协商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之道,独立自主、团结合作才能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才能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才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根本遵循。(先聊天、再合作、保证安全、遵守合同)
- 世界背景:当前,世界进人新的动荡变革期,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
- 中国贡献: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是国际和地区安全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
- (全球安全)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测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各国维护和实现共同安全、普遍安全注入了信心,必将继续助力建设更加和平与安全的世界。
- (自己外交安全)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 (共同安全)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解决不安全)中国积极参与促进多边安全合作,积极开展斡旋外交,为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不懈努力。
- 为什么说“不合作是最大的风险,搞‘脱钩断链’对谁都没好处”?/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批判“去风险”和“脱钩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