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
  1. 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 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 = 生产力 + 生产方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能动(自发)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根据不同的主体:
    • 个体意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 根据不同的层次:
    •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
    •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
      • 意识形态(也属于上层建筑):
        • 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非意识形态
        • 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 包括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变化和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

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独立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 生产资料
      1.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2. 劳动对象
    • 劳动者最活跃):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社会历史发展✗ 生产劳动✓)的决定性因素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构成:
    •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属于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 结构: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 “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 “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交往是生产剩余导致的,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
  •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1.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从纵向看:
        • 统一性: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 多样性: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 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在
    2.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客观规律)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主观能动):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成功的实践”)的过程。
        3.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每个人的选择)。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3.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晌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其他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为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仅为重要因素)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问题: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2.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否合乎发展规律,是否“顺应潮流”)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4.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 从量上说: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可能包含剥削阶级)、阶层和集团。
    •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根本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 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
    •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可以起决定性作用)。
  • 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历史人物单独和人民群众一起创造了历史)。
  •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2. 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
  3. 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