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新思想提出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背景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发展阶段
- 历史方位:2012 年改变
- 历史阶段:不变,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发展阶段:2021 年改变,完成了第一个建党百年目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
- 十年来(2012–2022),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
-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十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 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
- 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 进入前列)。
- 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决把全军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
- 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民主监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 十年来(2012–2022),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
- 主要矛盾的变化:
- 1956 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 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 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两个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 主要矛盾的变化:
-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背景
- 经济: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
- 科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晌。
- 政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 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全球治理越来越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个明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政治、看齐、核心、大局)、坚定“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最深层次)]、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习近平)。
-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四个坚持”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用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 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 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 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三者的关系:
-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50 年代:现代化是工业的现代化
- 1975 年提出,现代化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
-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
- 人口规模巨大;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根本区别);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走和平发展道路。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 【五位一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文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
-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领导力量)。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道路)。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立场)。
-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根本动力)。
-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精神状态)。
五个“必由之路”
- 全面领导→发展中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坚持)。
- 发展中特→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特对中特)。
- 团结奋斗→历史伟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对人民)。
- 贯彻理念→发展壮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对新时代)。
- 从严治党→生机活力: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党对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 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
- 从历史依据来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 从现实依据来看,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致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 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
- 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产业链、供应链),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 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 要释放内需潜力,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市场资源优势,以巨大国内市场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 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
- 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方面
评价习近平经济思想(模板)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其内涵包括:
- 所有制层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 分配制层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 初次分配中,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再分配中,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第三次分配中,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 体制机制层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结构性”。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
-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 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徐涛论述题重点】。
-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新活力。
-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四个“尊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徐涛论述题重点】。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弥合城乡差距):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 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 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建设的基石),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市场的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 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 政府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 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建设方面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是什么?):
- 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 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
- 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举措:
-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
- 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基本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我国政党制度):
-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机构/组织/单位),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工作主题)。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前提);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出发点和落脚点)。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的举措: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举措: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
- 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
- 应有之义:人民民主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 评价世界各国民主的标尺:
- 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 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
- 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相处方针】,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 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办;政教分离
-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方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详见思修法基。
- 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最大公约数”)。
-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文化强国的内涵:文化强国(2035 建成)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 建设文化强国具体举措:
-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
- 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方面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推进教育数字化。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
-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
- 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格局】。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管理✗,治理✓。
-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
- 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
- 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使社区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
-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人工修复)为主的方针
-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 树立尊重自然(首要态度)、顺应自然(基本原则)、保护自然(重要责任)的生态文明理念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生产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 (污染治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生态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 (能源、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引领性环节:(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突破性、先导性环节,动力环节:(2)全面深化改革
- 重要保障:(3)全面依法治国
- 根本保证:(4)全面从严治党
- 战略目标:(1)
- 战略举措:(2)、(3)、(4)
- 鸟之两翼,车之双轮:(2)、(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
- 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多为“含糊”说法,以下总结确切说法: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
-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 从 2035 年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社会文明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唯一含糊说法)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总目标)。
- 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方向)。
- 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领导)。
- 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根本目的/出发点/落脚点)。
-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 根本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实现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国家治理体系: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 国家治理能力: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 两者的关系:相互促进,但没有必然关系
-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 同时,又不能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同起来,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就越强。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上下联动),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
- 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
-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动态平衡)。
-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推动全面开放
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立足国内,吸引外部资源,做到国内外联动)。
-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综合发展)。
- 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 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
见思修法基。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 执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 司法: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为什么?:
- “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怎么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方针),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布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目标)。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
-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
- 强军使命: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 强军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 21 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强军之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 强军布局:
-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
- 改革是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 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一流军队必须有一流军事科技;
-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
- 强军路径: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 能打胜仗是核心。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 作风优良是保证。
-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
- 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 内涵:
-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 “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 底线: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澳门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
- 意义:
- 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2022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四个必须”:
-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 必须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
- 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这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源头,
- 同时中央充分尊重和坚定维护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
- 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保证香港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 根本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港澳长期繁荣发展
- 最高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前提)。
-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
-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突出障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 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 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 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 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 就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 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 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髓: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 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核心内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 原则: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内容: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原因:
- 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原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 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党的领导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 “四个伟大”的关系:
-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