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新文化运动是从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 1917 年 1 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 《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
    • 1918 年 1 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 初期(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 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学的态度:
    •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孔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闸门。

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 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反帝反封建才应该放在优先地位)。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精英路线),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的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群众路线)。
  •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李大钊
  • 李大钊的文章:
    1. 1918 年 7 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2. 1918 年 11 月、12 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 1919 年 9 月、11 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个别人物。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 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五四运动的口号和主张: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 一致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 运动由学生转向工人:
    • 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 从 1919 年 6 月 5 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 20 多个省区、100 多个城市。
    • 这样,五四爱国运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 五四运动的结果: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至此,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巴黎和会上的美国人出尔反尔的行为使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历史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2.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一重大发展,为不久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
  3.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五四运动就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性质1资本主义资本主义
任务2反帝反封反帝反封
1:革命性质由革命的任务决定,2:革命性质由基本国情决定
  • 区别:领导者、指导思想、前途、所属范围
  • 联系:任务(对象)、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五四运动因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
  2.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3.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新(五四运动后)文化运动的发展
  •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变化:
    • 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 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 【第一个党小组】1920 年 8 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
  2. 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研究和实际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 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 大会内容:
    •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 ⚠️提出的纲领是错误的。“一大建党,二大纲”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1. 最正统: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具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 最革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因
  1. 内部成员不纯: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
  2. 外部环境复杂: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 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历史任务: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3. 三个“深刻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 工人运动: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的顶点)、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 农民运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农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
  • 中共二大的内容:
    1.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 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实行国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条件:
    1. 内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 两党的重要事件:
      • 在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俄都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孙中山的思想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决议。
      • 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3.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修正旧三民主义的缺点):
    1.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
    2.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 “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二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满反帝
民权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权利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增价归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大革命(国民革命)的兴起
  • 大革命的起点:1925 年 5 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国民大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比

国民大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

  • 相同点:
    1. 【大背景相同】一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2. 【革命任务】相同一都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斗争矛头都指向帝国主义在华扶植的代理人。
    3. 【革命性质】相同一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失败原因相同】一都是由帝国主义干涉、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造成的。
    5. 【意义相同】一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 不同点:
    1. 【具体背景不同】一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领导阶级不同】一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 【群众基础不同】一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资产阶级、会党、新军;国民大革命主要依靠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 【斗争对象不同】一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
    5. 【革命成果不同】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为声援五卅运动而进行的省港大罢工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 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6 年 9 月 1 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二“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 对大革命的评价:1925 年至 1927 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 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大革命的失败
  • 大革命失败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 1927 年 7 月 15 日,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 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 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 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
  • 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 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 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意义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 统一战线还是要,但是要掌握领导权:
    • 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 依靠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4. 中国实际: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大革命的意义
  1. 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 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3. 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东北易帜
    • 张学良于 1928 年 12 月 29 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 标志着: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 国民党的阶级代表性发生变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分共”政策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封建)、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革命任务没有变)。
  • 国民党政府的性质:
    •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 中国仍是一个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中国革命的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任务/对象),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 1927 年 7 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
    1.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2.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3. 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2.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 八七会议的内容:
      1.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 确定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 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 毛泽东在会上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3.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 对八七会议的评价:
      1. 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 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
    • 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老军队)2 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 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 后来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 10 月 7 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 后来完成军队的“三湾改编”。
    • 1927 年 12 月 11 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中心问题”
  • 国民革命(大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 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文章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初步形成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 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 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 《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初步形成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古田会议
  • 1929 年 12 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 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 土地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反资、不反私):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 《井冈山土地法》:1928 年 12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 《兴国土地法》:1929 年 4 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制定了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性相对狭隘,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 “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
    1. “左”倾盲动错误
    2. “左”倾冒险主义
    3. 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危害最大):
  • 第三次“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
    1.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
    2.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3.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4.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5.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 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1.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 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遵义会议前,所犯错误都有两个重要原因
  1. 共产国际瞎指挥。
  2. 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 遵义会议的结果: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组织问题政治问题思想问题)。
  • 对遵义会议的评价: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其他“问题”的解决
  • 政治问题(统一战线问题):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思想问题(统一于毛泽东思想):延安整风

红军长征的胜利

  •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策略上的诸问题。
  • 《实践论》《矛盾论》:
    •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 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 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科学系统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抗日战争的开始:
    •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1. 抗日战争的起点;
      2.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的态度:“攘外必先安内”
  • 占东北、侵华北到全面侵华战争:
    • 1937 年 7 月 7 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1. 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2. 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2. 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3. 八一宣言:
    •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 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4. 一二・九运动
    •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5. 西安事变
    •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 瓦窑堡会议: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 瓦窑堡会议的内容:
      1.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 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排斥其他阶级)错误倾向,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3.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以“人民共和国”(代表性更加广泛,称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 其他:
      • 1936 年 5 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的口号。9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 1937 年 2 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前,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包括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在内的四项保证。
  7. 全民族抗战开始
    •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 形成的标志: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特点(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 阶级: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 军队: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 纲领: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中共对蒋的态度
  • 1933—1935:反蒋抗日
  • 1935 瓦窑堡会议: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又称“八一宣言”)
  • 1936《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逼蒋抗日”
  • 1936 西安事变
  • 1937 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织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 平型关大捷
    • 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 忻口会战
    • 国共两军配合最好的一次
  3. 淞沪会战:
    • 南京沦陷
  4. 徐州会战:
    • 台儿庄大捷: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最大的一次胜利
  •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 年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
    •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
      • 客观原因: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
      • 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日本对国民党的态度: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 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 年 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二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 反法西斯联盟:
      • 1941 年 12 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 1942 年元旦,由美、英、苏、中 4 国领衔,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 洛川会议
    •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 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 1938 年 5 月至 6 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的讲演。
    1. 系统阐明持久抗战总方针。
    2. 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毛泽东提出持久抗战的现实依据: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军国主义是退步),敌小(日本是小国)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 敌后战场的胜利:1937 年 9 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国共两党军队合作的胜利:1937 年 11 月,八路军参加了忻口会战。这一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 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2. 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 百团大战: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
  3.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 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 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 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 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除在军事上坚决进行自卫反击外,还在政治上对其进行有力的揭露和声讨,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 发展进步势力中心环节):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2. 争取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
      1.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2. 尊重他们的利益;
      3. 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 孤立顽固势力: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 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途中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口号
  1.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2.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3.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 政治建设方面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 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多个阶级,但不是“各阶级”)各占 1/3。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 经济建设方面: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方面: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
    • 1940 年 8 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民主新路”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是一个有别于任何反动政府、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毛泽东将其称为“民主新路”。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 抗日民主运动:
    • 宪政运动: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办了盟报《光明报》。
    • 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 进步文化工作:
    • 文化界抗敌协会: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影晌和推动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论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 新民主主义理论:
    1. 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2. 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3.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 初步形成:道路理论初步形成
  • 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的系统阐明
  • 成为全党共识:延安整风
  • 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延安整风运动
  • 整风运动的内容:
    • 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 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任务

      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 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 反对党八股》: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 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 主观主义的实质理论脱离实际,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 反主观主义的意义:
      • 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 整风运动的意义:
    • 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后来添加“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1945 年 4 月 20 日,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整风运动的顺利结束。

中共七大
  • 中共七大的内容:
    1.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2. 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中共七大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将其写入党章。
  • 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
    1. 政治上,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
    2. 思想上,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
    3. 组织上,党形成了一支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
  •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抗日战争的胜耐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抗战胜利的标志:
    • 9 月 3 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1945 年 10 月 25 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 50 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开罗宣言》、《日本投降书》也都承认中国对台湾主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1. 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3. 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3.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爰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3.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争取耐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1. 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
    2. 二是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3. 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 重庆谈判:
    • 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 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老政协):
    • 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
    • 议达成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案、军事问题案五项协议。
    • 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民党代表帝、封、官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 国共两党对待政协协议的态度:
    • 政协会议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是准备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
    •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赢得人心)。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解放战争)。

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战略进攻阶段
  • 三路大军(⚠️注意区分“三大战役”)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反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 1947 年 6 月 30 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 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 陈凄、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的意义:
    1. 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 这是 20 年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 这是 100 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阶段
  • 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的标志。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6 年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 内容: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意义: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 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1. 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2. 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 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
  4. 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
  5. 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农村经济急剧衰退。
第二条战线的表现
  • 学生运动的高涨:
    • 抗暴运动/一二·三〇运动: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
    • 五·二〇运动: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 以马叙伦为首的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派出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遭国民党特务围攻毒打,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下关惨案。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 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
    •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合作基础)。
  • 中国民主党派地位的转变:《对时局的意见》
    •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
    • 它们不再是旧中国反动政权下的在野党,而成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 “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的实质:
    •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 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 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 “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
    1.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不能领导中国实现这条道路;
    2. 国民党独裁统治不允许;
    3. 帝国主义不允许。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 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国民党军队。
  2.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 22 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 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2.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4. 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纲领,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1.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4. 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 北京政治协商会议:
    •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基的 3 个历史性文件。
    •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 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 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2.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1. 结束了 100 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个任务完成)。
  2.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主要障碍,创造了政治前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任务),开辟了广阔道路。
  3. 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CT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