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时期

  • 1949–1956,新中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 1949–1953:
      1.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2. 恢复国民经济。
    • 1953–1956:
      • 三大改造
      • 工业化
  • 1956–197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
  • 1978–:改革开放时期,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逐步摸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012:
    • 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1. 对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 对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对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面临的考验
  1. 能不能保卫住革命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 能不能经受住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1.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地改革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
  2.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 中心任务: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 战略方针:会议制定了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3.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
  4.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三反”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为了配合“三反”运动,1952 年上半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5. 抗美援朝战争:
    • 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 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 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3 年,我国经济得到恢复,但尚未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才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开始实行了,主要体现在:

  1.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
      1.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2. 从反对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先化后改 → 边化边改
  •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1.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首要条件。
  2.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业化

  • “一五”计划(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1.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 156 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的建设;
    2.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学习苏联,不完全正确),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4.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5.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 “一五”期间工业化的成就:
    •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北。
    •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农业手工业商业性质
互助组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合作社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的性质
农业改造
  •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 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 道路: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 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再)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 原则:自愿和互利
    •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 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是否增产
  •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到 1956 年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手工业改造
  • 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 到 1956 年年底,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 民族资产阶级配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
    • (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
      • 对私营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 对私营商业经销代销
    •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2)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
      • (3)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股定息
  • 对资本家进行改造:
    1. 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 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3.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 1956 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 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两次飞跃)
  • 第一次结合:
    • 目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
    • 提出命题: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
    • 实现飞跃:中共七大
  • 第二次结合:
    • 目的:正确的(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提出:《论十大关系》
    • 实现飞跃:改革开放(邓小平等完成)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见毛中特。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指出:

  1.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2.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 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5. 其他:
    •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经济建设方针
    • 大会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见毛中特。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 内容:1957 年 4 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 形式:开门整风(延安整风为党内整风)
  •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1.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 文化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4. 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
  5.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 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随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同中国建交的国家。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

  1.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2.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 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
  4.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5. 尊重价值规律
  6. 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讨论明确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继而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中共中央工作会

1978 年 12 月 13 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另一个宣言书:《南方谈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4. 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 开始了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邓小平南方谈话

  • 主要内容:
    1.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 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3.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3. 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4. 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5.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 其他:见毛中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具体内容见毛中特。

  • 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2012:习近平提出“中国梦”
  •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 十九大:
    1. 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 2021:完成建党一百年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 二十大:以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