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死亡

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

  • 类型:
    1. 凋亡:主要见于细胞的生理性死亡,但也见于某些病理过程中;
    2. 坏死:细胞病理性死亡的主要形式。

坏死

坏死
以酶溶性变化(溶酶体释放水解酶)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与凋亡最大区别

坏死的类型

  1. 凝固性坏死
    • 最常见的坏死类型,多见于心、肝、最易发生凝固性坏死)、脾
    • 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2. 液化性坏死:
    • 举例:脓肿脑软化病毒性肝炎阿米巴
    • 镜下:(中性粒细胞释放水解酶)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3. 纤维素样坏死
    • 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
    • 坏死病变呈小灶状,形成颗粒状或小条状无结构物质,肉眼不易辨认
    • 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 举例: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急(超性排斥反应),高(恶性血压)风(湿)亮节(结性多动脉炎)的狼(系统性红斑疮)累(风湿)成胃溃疡
  4. 干酪样坏死:
    • 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坏死灶富含脂质,微黄,状似干酪。
    • 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 结核病、麻风
  5. 脂肪坏死:
    • 属液化性坏死范畴 ,脂肪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灰白色钙皂
    • 急性胰腺炎、乳房创伤
  6. 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
    1. 干性坏疽:
      • 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 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血光流走了)的四肢末端
      • 多为凝固性坏死
    2. 湿性坏疽:
      • 坏死区水分较多,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 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子宫、肺、阑尾胆囊
      • 也可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血还留在原地)的肢体,如糖尿病足
      • 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混合物
      • 常伴全身中毒症状
    3. 气性坏疽:
      • 也属湿性坏疽
      • 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 常伴全身中毒症状

坏死的结局

  1. 溶解吸收
  2. 分离排出
    1. 糜烂: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
    2. 溃疡:较深的组织缺损
    3. 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之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4. 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5. 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3. 机化与包裹
    •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去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 包裹:坏死组织等太大,肉芽组织难以向中心部完全长入或吸收,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裹,如结核球
    • 最终都可形成纤维瘢痕

凋亡

凋亡
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
  • 病理变化
    • 细胞皱缩/固缩:胞质高度嗜酸性“嗜酸性坏死”,单个凋亡细胞与周围的细胞分离
    • 染色质凝聚、边集,之后细胞核裂解成碎片
    • 凋亡小体(apoptosis)形成:细胞膜内陷或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膜包被的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残体,可被周围巨噬细胞吞噬。
    • 质膜完整:既不引起周围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也不诱发周围细胞的增生性修复
    •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内的【嗜酸性小体/councilman 小体】,即是肝细胞凋亡的体现
  • 凋亡与疾病
    • 凋亡不足或缺乏: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 凋亡过度:神经变性性疾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