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

炎症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 病因:生物性因子为最常见原因
  •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 全身反应:如发热、末梢血白细胞数目改变(可增可减)、心率加快(1℃~18 次/分)、血压升高、寒战、厌食等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早期以变质或渗出为主,病变后期以增生为主。

变质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变质可以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发生于细胞间质:

  •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 间质细胞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渗出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原因

  • 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被动漏出)
  • 白细胞主动游出血管(白细胞渗出是炎症渗出最主要的特征

渗出液和漏出液

渗出液漏出液
原因炎症非炎症
蛋白质> 30g/L< 30g/L
细胞数> 500×106/L< 100×106/L
比重> 1.018< 1.018
外观混浊清亮
自凝易自凝不自凝

增生

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血管反应

血管反应是急性炎症的中心环节,可通过以下机制引起渗出增加

  • 血流动力学改变:
    1. 最先发生细动脉短暂收缩
    2.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有利于血浆成分渗出,引起组织变红。
    3. 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通透性增加主要原因),造成血浆渗出,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有利于白细胞靠近血管壁、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并渗出到血管外。
  • 血管通透性増加:
    1. 内皮细胞收缩;
    2. 内皮细胞损伤: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等严重损伤刺激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3.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増强;
    4. 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内皮细胞连接不健全。

上述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可同时或先后起作用。例如,烧伤可通过内皮细胞收缩、直接损伤内皮细胞(主要)和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生内皮细胞,累及毛细血管细胞损伤等机制,引起液体外渗。

白细胞反应

白细胞反应
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其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白细胞反应的过程
  1. 白细胞边集和滚动:介导白细胞滚动的黏附分子是选择素
  2. 白细胞黏附:该过程是由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与内皮细胞表达的配体介导的。
    • 白细胞紧紧黏附于内皮细胞是白细胞从血管中游出的前提
  3. 白细胞游出:即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 主要是由炎症病灶产生的化学趋化因子介导的,刺激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逸出。
    • 穿过内皮细胞的白细胞可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进入周围组织中。
  4. 趋化作用:白细胞游出血管后,通过趋化作用而聚集到炎症病灶。
    • 趋化作用:指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 趋化因子: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特异性 G 蛋白偶联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不同疾病渗出的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早期炎症细胞):急性细菌炎症的早期(24 小时内)、化脓性炎症
  • 巨噬细胞:急性细菌炎症的晚期、慢性炎症、其他(病毒、支原体)感染、伤寒(巨噬细胞增生性炎)
  • 淋巴细胞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
    • 浆细胞不是从血管中渗出,而是由渗出的淋巴细胞发育而来
  •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虫卵结节
  •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功能缺陷
  1. 黏附缺陷:白细胞黏附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
  2. 吞噬溶酶体形成障碍:Chediak-Higashi 综合征,影响白细胞吞噬和脱颗粒
  3. 杀菌活性障碍:可引起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4. 骨髓白细胞生成障碍:主要原因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化疗和肿瘤广泛骨转移等。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炎症介质
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 可来自血浆和细胞:
    • 来自血浆:激肽、补体、凝血系统
    • 来自细胞:产生急性炎症介质的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
  •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 血管扩张:前列腺素、NO、组胺
    • 血管通透性升高组胺和 5-羟色胺、C3a 和 C5a、缓激肽、LTC4、LTD4、LTE4、PAF、P 物质
      • 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中,主要作用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
    • 趋化作用、白细胞渗出和激活:细菌产物、TNF(肿瘤坏死因子)、IL-1、化学趋化因子、C3a、C5a、LTB4(白三烯 B4)、IL-8 “315,巴(8)西(细)钟(肿)摆(白)”
    • 发热:IL-1、TNF、前列腺素
    • 疼痛前列腺素、缓激肽、P 物质
    • 组织损伤: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氧、NO

急性炎症的分类

  1. 急性变质性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阿米巴
  2. 急性增生性炎:伤寒、急性肾炎
  3. 急性渗出性炎(最常见)

急性变质性炎

急性增生性炎

急性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
  • 浆液渗出为其特征,渗出的液体主要来自血浆,也可由浆膜的间皮细胞分泌,含有 3%–5% 的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同时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 常发生于黏膜、浆膜、滑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 黏膜:浆液性卡他性炎
    • 浆膜: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和心包腔大量浆液渗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 滑膜风湿性关节炎
    • 皮肤:Ⅱ 度烧伤引起的皮肤水疱
    • 疏松结缔组织:脚扭伤引起的局部炎性水肿;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
纤维素性炎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 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 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称为“伪膜”,故又称伪膜性炎
      1. 白喉
        • 咽喉部:咽喉部黏膜与深部组织结合较牢固,故咽喉部的伪膜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
        • 气管:气管黏膜与其下组织结合较疏松,故气管的伪膜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可引起窒息。
      2. 菌痢: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肠黏膜表面。
    • 浆膜:可机化引发纤维性粘连,如“绒毛心
    • 肺组织:大叶性肺炎
  • 结局:渗出的纤维素过多、中性粒细胞(其含蛋白水解酶)较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其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量过多时,均可导致渗出的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随后发生机化,形成浆膜的纤维性粘连或大叶性肺炎时肺肉质变。
化脓性炎
  • 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 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
  • 分类:
    1. 表面化脓和积脓:
    2. 蜂窝织炎:
      •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分泌的透明质酸酶能降解疏松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分泌的链激酶能溶解纤维素,因此,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扩散。
      • 表现为炎症病变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 单纯蜂窝织炎一般不发生明显的组织坏死和溶解,痊愈后一般不留痕迹。
    3. 脓肿:
      • 是指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 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 可产生毒素使局部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之后中性粒细胞坏死形成脓细胞,并释放蛋白溶解酶使坏死组织液化形成含有脓液的空腔
        • 可产生凝血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因而病变较局限
        • 具有层粘连蛋白受体,使其容易通过血管壁而在远部产生迁徙性脓肿
不是脓肿的“脓肿”
  • 嗜酸性脓肿:急性血吸虫虫卵结节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
  • 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溶组织酶引起的液化性坏死。
  • 冷脓肿:结核杆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
出血性炎
  • 是指炎症病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被动漏出)。
  •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

急性炎症的结局

  1. 痊愈
  2. 迁延为慢性炎症
    • 局部蔓延: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瘘道、空洞
    • 淋巴道蔓延
    • 血行蔓延:炎症灶中的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通过淋巴道侵入血循环
      1.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人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
      2.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
      3.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4. 脓毒败血症:是指化脓菌除产生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或称转移性脓肿
        • 显微镜下小脓肿中央的小血管或毛细血管中可见细菌菌落,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局限性浸润并伴有局部组织的化脓性溶解破坏。
  3. 蔓延扩散

慢性炎症

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 一般慢性炎症的特点
    •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
      • 炎症灶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映了机体对损伤的持续反应
      • 组织破坏:主要由炎症细胞的产物引起
      • 修复反应:常有较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以及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等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 慢性炎症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常伴有瘢痕形成,可造成管道性脏器的狭窄
      • 在黏膜可形成炎性息肉,例如息肉、息肉、子宫颈息肉
      • 或其他脏器可形成炎症假瘤:炎症假瘤本质上是炎症,由肉芽组织、炎细胞、增生的实质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实质+间质+炎症细胞),为境界清楚的瘤样病变。
  • 主要的慢性炎症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生命期仅为一天
      •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弥散分布于结缔组织或器官中
        • 巨噬细胞:肝脏的库普弗细胞(Kupffer)、脾脏和淋巴结的窦组织细胞、肺泡的巨噬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
        • 衍生细胞:泡沫细胞、心衰细胞、狼疮细胞、伤寒细胞、阿邵夫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异物巨细胞)
          • 朗汉斯巨细胞:见于结核、梅毒
          • 异物巨细胞:见于亚甲炎、血吸虫病,以及异物周围
        • 在宿主防御和炎症反应中的功能
          • 吞噬、清除微生物和坏死组织
          • 启动组织修复,参与瘢痕形成和组织纤维化
          • 分泌 TNF肿瘤坏死因子)、IL-1、化学趋化因子、二十烷类等炎症介质,是启动炎症反应、并使炎症蔓延的重要细胞
          • T 细胞呈递抗原物质,并参与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杀伤微生物

肉芽肿性炎

肉芽肿性炎
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主要炎细胞)及其衍生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肉芽肿性炎的常见类型

  1. 感染性肉芽肿
    • 细菌感染:
      •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分别引起结核病(结核结节)和麻风
      • 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可引起猫抓病
    • 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和血吸虫感染等
    • 螺旋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树胶样肿
  2. 异物性肉芽肿:手术缝线、石棉、铍、滑石粉(可见于静脉吸毒者)、隆乳术的填充物、移植的人工血管等可以引起异物性肉芽肿
  3. 原因不明的肉芽肿:结节病肉芽肿、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
  4. 特殊类型:硅肺伤寒风湿病风湿小体/Aschoff 小体)

肉芽肿的组成成分和形态特点

  • 主要细胞成分
    • 上皮样细胞
      • 细胞核呈圆形或长圆形,有时核膜折叠,染色浅淡,核内可有 1–2 个小核仁
      • 因细胞形态与上皮细胞相似,故称上皮样细胞
    • 多核巨细胞
      • 细胞核数目可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 朗汉斯巨细胞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又称为朗汉斯巨细胞,由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来,其细胞核排列于细胞周边呈马蹄形或环形,胞浆丰富。
      • 异物巨细胞:还常见于不易消化的较大异物、组织中的角化上皮和尿酸盐等周围,细胞核杂乱无章地分布于细胞,又称异物巨细胞。
  • 结核肉芽肿:典型的结核肉芽肿中心常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朗汉斯巨细胞掺杂于其中,再向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节周围还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注意没有提到巨噬细胞)。
  • 慢性血吸虫卵结节:中央是血吸虫卵,周围是上皮样细胞和少量异物巨细胞,外周是淋巴细胞和纤维组织
CT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