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 日本血吸虫 | |
---|---|---|---|
感染阶段 | 囊蚴 | 囊蚴 | 尾蚴 |
感染方式 | 经口 | 经口 | 经皮 |
体内移行 | - | + | +(童虫,血管) |
寄生部位 | 肝胆管 | 肺脏 | 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异位寄生(脑、肺) |
离体途径 | 卵随便 | 卵随铁锈色痰液 卵随便 | 卵随脓血便排出 |
终宿主 | 人 保虫宿主 | 人 保虫宿主 | 人 保虫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 | 纹沼螺 | 川卷螺 | 钉螺 |
第二中间宿主 | 淡水鱼、虾 | 溪蟹、蝲蛄(小龙虾) | - |
保虫宿主 | 猫、狗、猪、鼠 | 犬、猫、狼、虎 | 水牛 |
转续宿主 | - | 野猪 | - |
所致疾病 | 肝吸虫病(可致原发性胆管上皮细胞癌) | 肺吸虫病 | 血吸虫病 |
检查方法 | 粪便直接涂片法 十二指肠引流法 | 直接涂片法 | 脓血便涂片法(急性期) 直肠镜镜检法(晚期) |
吸虫概述
形态
形态特点:
- 背腹扁平,具有口腹吸盘;
- 生殖系统:除裂体科吸虫(血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
- 消化系统不完整。
生活史
- 完成生活史必须条件:
- 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淡水)中发育;
- 幼虫需要水生生物(淡水螺、淡水鱼、甲壳类水生动物)作为中间宿主。
-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 幼虫发育阶段:毛蚴胞蚴(进行无性生殖)雷蚴尾蚴(淡水螺体内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囊蚴
华支睾吸虫
简称肝吸虫,为一种食源性(鱼源性)寄生虫。
治疗药物:肠虫清吡喹酮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因其成虫生殖器官并列排布而得名,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肺部,因此也称肺吸虫,引起并殖吸虫病,也称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
致病性:
- 童虫:急性期病变
- 成虫:慢性期病变
肺吸虫病慢性期病变的过程及其特点
- 脓肿期:X 线可见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性阴影;
- 囊肿期:X 线可见边缘锐利的结节影;
- 纤维疤痕期:X 线可见硬结状或条索状的阴影。
斯氏狸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的终宿主是中型哺乳动物(果子狸、猫、犬等),人是其非正常宿主,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皮肤、内脏的幼虫移行症。
血吸虫
血吸虫雌雄异体,故又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共有六种,其中我国流行的只有日本血吸虫,且其防治难度最大,引起的病情最严重。一般所说的血吸虫即指日本血吸虫。
- 形态:雌雄合抱;雄虫短粗,呈乳白色;雌虫细长,后端逐渐变粗,呈黑褐色
- 临床表现:日本血吸虫病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晚期(重症患者或少量多次重复感染后)3 个阶段,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腹水侏儒3 型
血吸虫虫卵从静脉落入肠腔的机制
由于血吸虫虫卵内毛蚴的分泌物能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组织发炎坏死;
同时肠的蠕动、腹内压增加,致使坏死组织向肠内溃破,虫卵随之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血吸虫的致病阶段及所致疾病
- 尾蚴:尾蚴性皮炎;
- 童虫:毛细血管炎;
- 成虫:静脉内膜炎;
- 虫卵(主要致病阶段):虫卵肉芽肿,肝、肠壁。
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外的部位寄生称为异位寄生。成虫寄生或虫卵沉着在肝及肠壁以外的组织和器官(以脑和肺多见)并造成损害,称为异位血吸虫病。
简述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及好发部位
- 机制:当卵内毛蚴成熟后,其分泌的酶、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称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透过卵壳微孔缓慢释放,致敏 T 细胞,当再次遇到抗原后,刺激致敏的 T 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诱发肉芽肿反应。
- 好发部位:虫卵沉着较多的肝、肠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