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细菌

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G+,球型,葡萄串状
  • 根据色素颜色分为三类:
    • 金黄色:金黄色葡萄球菌
    • 白色: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 柠檬色:腐生葡萄球菌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易培养:普通平板、血平板
  • 脂溶性色素: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生化反应:

  • 触媒(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鉴别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 耐盐性强,在含 10%~15% NaCl 的培养基上仍能生长,可用甘露醇盐琼脂(Mannitol Salt Agar,MSA)作为其选择鉴别培养基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血浆凝固酶阳性(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为阴性)
    • 产生 α 溶素,可在血平板上产生 β 溶血环
    • 分解甘露醇

抵抗力

  • 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葡萄球菌是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
  • 对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敏感
  • 易产生耐药性,特别对青霉素(能产生青霉素酶)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1. 菌体成分:荚膜、SPA、磷壁酸、肽聚糖
  2. 侵袭性
    1. 凝固酶:鉴别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 保护病菩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 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2. 触媒:将 H2O2 分解为 H2O 和 O2,保护细菌免遭吞噬细胞杀伤
    3. 青霉素酶:引起 β-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3. 毒素
    1. 细胞毒素: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
    2.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 毒性休克综合征、假膜性肠炎
    3. 表皮脱落毒素 →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4. 肠毒素 → 食物中毒(以呕吐为主)
葡萄球菌 A 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
存在于致病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上,具有属特异性,化学本质为单链多肽,介导了葡萄球菌的多种细胞行为。
SPA

SPA

  • 与人和动物的 IgG 的 Fc 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吞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
  • 临床上可以用具有 SPA 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进行协同凝集试验

所致疾病

侵袭性:病灶一般比较局限(不产生侵袭性酶)

  • 皮肤化脓性感染
  • 内脏器官感染
  • 全身感染

毒素性:

  • 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呕吐症状突出
  •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脱落性皮炎
  • 假膜性肠炎

预防和治疗

首选万古霉素

已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

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G+,球形,链状排列
  • 抗原组成和分类
    • 细胞壁多糖抗原(C 抗原):A~H、K~T、U、V 共 20 群
    • 根据表面抗原,A 群可分为 100 型
    • A 群菌对人类致病,多数呈乙型溶血(β 溶血)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营养要求高:血(琼脂)平板或血清培养基
    • 液体培养为沉淀生长
    • 在血平板表面为灰白色表面光滑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 生化反应
      • 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鉴别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与肺炎链球菌(都是 α 溶血))
      • 分解葡萄糖

链球菌溶血现象(血平板)

溶血现象名称类别致病性
草绿色溶血α 溶血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完全溶血β 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
不溶血γ 溶血丙型链球菌无致病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乙型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1. 菌体致病成分
    1. M 蛋白:有抗吞噬和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2. F 蛋白:粘附素,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植和繁殖
    3. 脂磷壁酸(LTA):黏附作用
    4. 透明质酸荚膜:免疫逃逸
  2. 外毒素
    1. 链球菌溶血素:溶血,形成 β 溶血环
      • 链球菌溶素 O(SLO):对 O2 敏感,抗原性强

        抗“O”实验中检验 SLO 的抗毒素 ASO 以辅助诊断风湿热和检验链球菌活动性
      • 链球菌溶素 S(SLS):对 O2 稳定,抗原性弱

        形成 β 溶血环,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细胞都有破坏作用
    2.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猩红热
  3. 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链激酶/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链道酶/链球菌溶 DNA 酶

所致疾病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 化脓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其他组织感染
  2.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毒性休克综合征
  3. 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后遗症: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机会性致病菌,常寄居于口腔、鼻腔

  1.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 龋齿(变异链球菌)

预防和治疗

首选青霉素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矛头状(平面相对,尖面相背),有厚荚膜,无鞭毛
  • 抗原结构和分类
    • 荚膜多糖抗原:可分为 90 多型,致病的血清型有 20 多型(8~10个较常见,第 3 型毒力最强):造成 2/3 的成年人肺炎链球菌感染
    • 菌体抗原:C 多糖、M 蛋白
  • 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多种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 抗干燥——厚荚膜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血平板培养,呈 α 溶血,菌落与甲型链球菌相似,能自溶(自溶酶
    • 生化反应(鉴别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与肺炎链球菌(都是 α 溶血))
      • 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胆汁、胆盐激活自溶酶,使菌体溶解
      • 菊糖发酵试验阳性
      • Optochin 试验阳性

致病性

内源性感染,大多数感染都是由自身口咽部肺炎球菌向远处波及而引起。

致病物质

  1. 荚膜(主要):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 肺炎链球菌溶素 O:溶解红细胞,抑制中性粒细胞,引起发热、炎症、组织损伤

所致疾病

单纯的炎症,细菌不会产生毒力因子,易治疗,无后遗症

  • 非侵袭性
    • 大叶性肺炎典型肺炎):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 中耳炎、鼻窦炎
  • 侵袭性(菌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性关节炎、卵巢炎、阑尾炎

检查方法

  • 直接涂片镜检:G+、有荚膜、双球菌
  • 分离培养:菌糖分解实验胆汁溶菌实验、Optochin 敏感实验、荚膜肿胀实验
  • 动物实验

预防和治疗

  • 预防——疫苗:23 个型别的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 小于两岁:推荐 7 价疫苗
    • 高风险成年人:推荐 23 价疫苗
  • 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G

脑膜炎奈瑟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第二常见病原菌(第一为 肺炎球菌),属于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中仅有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对人致病。

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

  • 形态与染色:G-,肾形双球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菌毛
  • 抵抗力:极弱,对低温和干燥极为敏感,接种时要注意保护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5%~10% CO2
    • 巧克力色培养基
    • Thayer-Martin medium
Neisseria gonorrhoeae

Neisseria gonorrhoeae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 |
经 80℃ 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培养基
Thayer-Martin 培养基 | Thayer-Martin 琼脂 | VPN 琼脂
含有 5% 巧克力羊血和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可抑制 G+ 菌的生长)的 Mueller-Hinton 琼脂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肾形或咖啡豆形
  • 抗原结构和分类
    • 荚膜多糖抗原:分 13 个,跟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是 A,B,C,Y,W135 五个群;A,C 在我国多见
    • 外膜蛋白抗原:分亚型,A 群外膜蛋白抗原相同
    • 脂寡糖抗原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专性需氧菌,5%~10% CO2
    •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露珠状菌落
    • 能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超过 48h,不及时转种易裂解自溶
脂寡糖(LOS)
缺乏长的多糖侧链而只有寡聚糖单位的脂多糖

致病性

人类是脑膜炎球菌的唯一宿主。

  • 致病物质:内毒素(即脂寡糖,最重要的致病物质)荚膜菌毛IgA 蛋白酶外膜蛋白
  •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 致病过程
    1. 黏附于鼻咽部,局部感染,上呼吸道症状
    2. 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3. 到达脑脊髓膜,致病
  • 临床类型
    1. 普通型
    2. 爆发型
    3. 慢性败血症型(脑膜炎球菌血症)

淋病奈瑟菌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肾形或咖啡豆形,有菌毛和荚膜
  • 抗原结构和分类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专性需氧菌,5%~10% CO2
    •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
    • 氧化酶阳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1. 菌毛:无菌毛的菌株是无毒的
  2. 内毒素,即脂寡糖
  3. IgA 蛋白酶
  4. 外膜蛋白

所致疾病

淋病,致病特点:

  •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
  • 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 无症状的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10% 的男性感染者和 80% 的女性感染者无明显症状)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 新生儿脓漏眼
由患有淋菌性阴道炎或宫颈炎的孕妇在分娩时经产道(垂直传播)传染给胎儿引起。

检查方法

  • 标本
    • 无菌绵拭沾取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子宫颈口表面分泌物
    • 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暖保湿,立即送检接种
  • 直接涂片镜检:男性患者(女性生殖道存在正常菌群)的标本在中性粒细胞内(多形核白细胞)发现有革兰阴性双球菌时,有诊断价值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Thayer-Martin 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 5%~10% CO2
    • 革兰阴性,氧化酶阳性的菌落

预防和治疗

  • 治疗:抗生素
  • 紧急预防:新生儿 1% 硝酸银滴眼,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 绿脓杆菌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假单胞菌属,好氧、呈长棒形的细菌,只有单向的运动性,是机会性致病菌
  • 10% 的正常人携带于结肠内
  • 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尤其是水里,是 医源性感染 的主要(10~20%)病原体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G-,直或微弯杆菌,有荚膜,单极鞭毛,运动活泼
  • 抵抗力:强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存活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专性需氧,4℃ 不生长,37~42℃ 生长
    • 可散发出水果味,玉米味
    • 带荧光的绿色水溶性色素
    • 能产生溶血环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致病特点:

  • 几乎可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部位
  • 表现为局部和全身化脓性炎症
  • 婴幼儿:流行性腹泻

易感人群:

  • 皮肤粘膜损伤,如烧伤、创伤
  • 机体免疫力下降病人
  • 下置导管者

预防和治疗

  • 预防:伤口、手术器械等严格消毒
  • 治疗:
    • 多种耐药,必须进行药敏试验
    • 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
CT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