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病毒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主要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侵犯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以呼吸道为敲入门户,导致呼吸道外组织病变的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 90%~95% 是由病毒引起的。

引起普通感冒的常见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不同点
  • 病原体(普通感冒):腮腺炎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
  • 临床表现(流感):发热、三痛(头、眼、肌肉关节)
  • 传染性(流感):强
  • 流行性(流感):流行范围广,可引起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流感病毒
属于正黏病毒科,分为甲(A)、乙(B)、丙(C)三个型,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复制在细胞核中进行,出芽释放。
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与人的呼吸道黏膜黏蛋白亲合力强、有包膜、遗传物质为分节段的一类负链 RNA 病毒。
希腊文 Orthos 有“正确,直”之意;myxo 有“粘液”之意。
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特点
  • 甲(A)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引起流感大流行
  • 乙(B)型流感病毒:一定程度的变异,局部小流行
  • 丙(C)型流感病毒:抗原稳定,主要感染婴幼儿
流感大流行
系指新型流感的出现引起全世界范国大规模的流行。

人类在上个世纪就曾经历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1. 1918 年,西班牙流感
  2. 1957 年,亚洲流感
  3. 1968 年,香港流感

生物学特性

  • 形态结构:核酸分节段的 RNA 包膜病毒、球型或丝状,与黏蛋白有高度亲合性
  • 抗原结构和分类:
    • 核心:核蛋白NP)抗原性稳定,为分型依据;
    • 包膜:
      • 内层:基质蛋白 M1,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可作为分型依据;
      • 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A)(H1~17)、神经氨酸酶NA)(N1~10)抗原性均不稳定,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 病毒复制:在细胞核(特例)内进行,出芽释放
  • 培养特性:
    • 鸡胚接种培养:初次分离接种羊膜腔;传代培养移种到尿膜腔
    • 使用红细胞凝集实验红细胞吸附实验证实病毒存在
  • 抵抗力:弱,对热、消毒剂菌敏感
一般有包膜的病毒抵抗力较弱。
血凝素的作用
  • 凝集红细胞;
  • 吸附宿主细胞;
  • 具有抗原性。

抗原性的意义:

  • 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的综合抗体;
  • 抗原易变异,是划分亚型的依据。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的类型及其特点
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
变异幅度小,由点突变造成,连续累积后形成亚型内变异,引起流感中、小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 shift)
变异幅度大,由基因重组或重配造成,导致新亚型的形成,引起流感大流行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都没有抗原转换。

  • 流感病毒的储存库:所有哺乳动物的流感病毒均来源于水生禽类
  • 基因混合器:猪气管上皮具有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两种病毒的受体。当猪受到两种病毒同时感染时,两种病毒间科发生基因重组和重配,导致抗原转换。

致病性与免疫性

  •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流感的唯一病原体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 临床表现:全身性症状,发热(38℃~40℃)、“三痛”——头痛、眼眶痛、关节痛

流感为自限性疾病,无并发症者可在 5~7 天内自行恢复;肺炎是其常见并发症,发生后需施以抗生素。

免疫性

病后对同型有 1~2 年的免疫力,无交叉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

一般流感可仅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情况做出诊断。

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方法
  1. 取材:急性患者的咽漱液或鼻咽拭子
  2. 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初次分离用羊膜腔,传代用尿囊腔
  3. 鉴定:红细胞凝集实验或红细胞吸附实验

防治原则

  • 预防:采取综合措施
  • 疫苗(均为混合疫苗):
    • 灭活疫苗:甲醛脱毒;鸡胚培养,对鸡蛋过敏者不适用
    • 减毒活疫苗:鼻腔
  • 药物治疗:无特效疗法

副黏病毒

副黏病毒Paramyxoviridae)核酸为 -ssRNA,病毒体较大,抗原性稳定,不易发生变异。

麻疹病毒

传染性极强,又名“见面传”。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 所致疾病:麻疹
    • 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特征性红色斑丘疹,一般可自愈。
    • 临床分期:潜伏期前驱期出诊期
    • 并发症:肺炎(最常见)、脑炎(最严重)、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迟发并发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极少数麻疹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大脑渐进性衰退,最后发作 1~3 年后昏迷死亡。
免疫性

只有一种血清型,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防治原则

麻腮风三联疫苗
麻腮风三联疫苗是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德国麻疹)的疫苗,由三种疾病病毒的活性减毒活病毒混合而成,是以注射的方式接种疫苗。
  • 疫苗: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

腮腺炎病毒

致病性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垂直传播(可导致先天畸形
  • 所致疾病:
    • 儿童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普通感冒、无菌性脑膜炎
    • 青春期感染:可致不孕不育
      • 男性:睾丸炎
      • 女性:卵巢炎

防治原则

  • 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冠状病毒

生物学特性

  • 形态结构:+ssRNA 包膜病毒,衣壳螺旋对称,刺突形如太阳光环
  • 抵抗力:弱

致病性

  • 传染源:患者和潜伏期带毒者
  • 传播途径:呼吸道
  • 所致疾病:
    • 普通型冠状病毒:30% 的普通感冒、腹泻
    • SARS-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ME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消化道症状为主
    • 2019-nCoV,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治原则

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

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种DNA 无包膜病毒,可携带其他病毒的有效成分。

致病性

  • 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急性咽炎、普通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型肺炎
    • 眼结膜:流行性眼膜角膜炎,滤泡性结膜炎
    • 消化道:婴幼儿腹泻

风疹病毒

致病性

  • 传染源:人类是其唯一自然宿主
  • 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 水平传播,呼吸道:风疹(德国麻疹)
    • 垂直传播:婴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先天畸形
ToRCH

ToRCH 指可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鼻病毒

普通感冒中 50% 由鼻病毒引起。

呼吸道合胞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