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内,通过咀嚼和唾液中酶的作用,食物得到初步消化,被唾液浸润和混合的食团经吞咽动作通过食管进入胃内。

唾液的分泌

  • 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 唾液的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 6.6–7.1)的低渗液体。
  • 唾液的成分:
    • 99% 为水
    • 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还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 无机物:Na+、K+、Ca2+、Cl-、和 SCN-氰化物)等
    • 气体:O2、N2、NH3、CO2
    • 其他:进入体内的重金属狂犬病毒
    • 唾液中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还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最适 pH 为 6.8 作用)溶菌酶等。
  • 唾液的作用:
    1. 消化: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便于吞咽,并有助于引起味觉
    2. 清洁:
      • 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该酶的最适 pH 为中性,pH < 4.5 将完全失活,因此随食物入胃不久便失去作用
      • 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稀释与中和有毒物质,其中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杀菌和杀病毒作用,因而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
    3. 排泄:某些进入体内的金属、氰化物和狂犬病毒可通过唾液分泌而被排泄
  •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为神经调节,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支配唾液腺的神经有副交感(主要)和交感神经。
    • 进食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多,完全属于神经调节
      •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 ACh,激动腺细胞 M 受体,通过 IP3-Ca2+ 通路,引起唾液分泌,主要为量多而固体成分少稀薄的唾液分泌;
      •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腺细胞 β 受体,引起细胞内 cAMP 增高,使唾液腺分泌量少而固体成分多黏稠的唾液。
    • 非条件反射:
      • 口腔期:进食时,食物对舌、口腔和咽部黏膜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
      • 食管胃小肠期:主要生理意义用于稀释和中和刺激性物质
    • 条件反射:进食过程中,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进食信号、甚至与食物和进食有关的第二信号等,均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
    • 其他调节:
      • 还受到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的嗅觉、味觉感受区等高级中枢的调节
      • 来自食管、胃、十二指肠上部的反射(吞咽刺激性的食物或发生恶心时,唾液分泌增多)
      • 前列腺素通过Ach间接促进唾液分泌
      • 血糖浓度升高可改变【副交感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使唾液分泌增加

吞咽

食管下端近胃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长 3–5 cm 的高压区,静息时此处的压力比胃内压高 5–10 mmHg。在正常情况下,这一高压区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类似括约肌的作用,故将其称为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

  • 作用过程:
    • 当食物进入食管后,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或蠕动波到达时),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下括约肌舒张,允许食物进入胃内。
    • 食团通过该处进入胃后食管下括约肌收缩,恢复其静息时的张力,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 调节
    • 神经调节:兴奋和抑制均由迷走神经完成,迷走抑制性递质也是本章重要调节方式
      • 迷走神经兴奋性纤维:释放 ACh,使 LES 收缩
      • 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释放 VIP、NO,引起 LES 舒张
    • 体液调节
      • LES收缩:促胃液素、胃动素(胃内因素收缩)
      • LES舒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前列腺素A2(肠内因素舒张)
    • 其他:妊娠、过量饮酒和吸烟,可导致 LES 张力降低
食管失弛缓症
当食管下 2/3 部的肌间神经丛受损时,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导致食团入胃受阻,出现吞咽困难、胸骨下疼痛、食物反流等症状,称为食管失弛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