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 概念:轴突终末
- 神经元的结构
- 尼氏体的光镜和电镜结构
- 树突与轴突的区别
- 神经元的分类
- 神经元(neuron)| 神经细胞
- 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能感受刺激和迅速传导神经冲动产生反应的能力。
- 神经胶质细胞
- 对神经元起隔离、支持及营养周围神经元的作用。
神经元学说
19 世纪后期德国科学家 Franz Nissl 发明了尼氏染色(Nissl stain),用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所有神经元的核及核周的斑块物质染色,可以区分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些斑块称为尼氏体(Nissl body)。
1873 年,意大利科学家 Camillo Golgi 发明的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使用高尔基染液(酪酸银溶液)可以将神经元完整地染成黑色。高尔基(Camillo Golgi)创立了神经网络学说,认为不同神经元的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
1903 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充分运用高尔基染色,染出了许多脑区的不同环路。他认为神经元的突起并不相连,它们通过接触而非连通传递信息。这种和细胞理论相一致的观点称为神经元学说(neuron doctrine)。高尔基和卡哈尔因其成就共同荣获了 1906 年的诺贝尔奖,但他们始终坚持各自不同的观点。
典型神经元的亚显微结构
神经元结构上大致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而突起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
神经元的亚显微结构:
- 神经元膜(neuronal membrane):与其他细胞膜相似,但因膜的分布部位和功能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神经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胞体、树突、轴突膜的蛋白质组成各不相同。
- 胞体(soma):存在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内有细胞质[细胞膜内除细胞核外的所有物质,又称核周体(perikaryon),包括 细胞器]和细胞核。
- 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细胞器
神经元的细胞质中含有高尔基体、内质网、丰富的线粒体、尼氏小体(尼氏体,Nissl body)、神经原纤维、溶酶体、脂褐素等结构。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其胞质内还含有分泌颗粒。
内质网
神经元不同部位的内质网的名称不同:
- 胞浆下囊(subsurface cisternae):位于胞体和树突起始部,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
- 囊器(cisternal organelles):位于轴突起始部
- 棘器(spine apparatus):位于树突棘,由多层紧密排列的内质网组成
内质网含有肌酐三磷酸受体(inosine triphosphate receptor)和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神经元内钙信号。
尼氏体
- 形态结构:
- 光镜:胞质中的嗜碱性的斑块或颗粒样物质,呈斑块状分布,又称虎斑小体
- 电镜:由粗面内质网与游离的核糖体组成
- 分布:核周体和树突内,而
轴突起始段、轴丘和轴突内均无 - 功能:
- 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最活跃部位
- 形态结构可作为判定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标志
细胞骨架
直径由大到小列出:
- 微管(microtubule):参与轴浆运输
- 神经丝(neurofilament):即神经元中的中等纤维,功能是维持轴突形态
- 微丝(microfilament):维持和改变细胞形状
- 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 物质沿着轴突双向流动,均由线粒体提供的 ATP 供能。
- 参与物质运输,与神经纤维的信息传递以及轴突的生长、再生有密切关系。
- 顺向运输(anterograde transport):驱动蛋白(kinesins)把囊泡从胞体运输到轴突末梢,方向与轴质流动的方向一致(注射放射性氨基酸)
- 快速运输(200-400 mm/d):有膜的细胞器(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颗粒等)
- 慢速运输(1-12 mm/d):细胞骨架(微管、微丝)
- 逆向运输(retrograde transport):动力蛋白(dynein)把轴突末端代谢产物以及末端通过入胞作用摄取的物质从轴突末梢运输到胞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法)
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 形态结构:
- 光镜:银染呈黑色细丝束,交织成网
- 电镜:神经丝和微管集聚成束所构成,分散在细胞质中,并向突起处延伸
- 作用:支持作用;转运蛋白质、化学递质及离子等
树突和轴突
轴突与树突的区别
轴突 | 树突 | |
---|---|---|
数量 | 一般只有一个 | 很多 |
形状 | 光滑管状 | 表面粗糙(树突棘) |
分支 | 一般较少,远离细胞体,垂直于主干发出 | 一般较多,呈树枝样发散,有的有树突棘 |
尼氏体 | 无 | 有 |
蛋白质合成 | 无 | 有 |
髓鞘 | 有 | 无 |
功能 | 传出神经信号 | 接受神经信号 |
树突
- 树突(dendrite)
- 胞体向外发出的树状突起,为胞体的延伸部分(内含细胞器种类与胞体一致)。
- 单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树突树(dendritic tree)。
树突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
-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
- 树突表面多种形状的突起,是树突的重要结构标志,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
树突的分支和树突棘可扩大神经元接受信息的表面积。
轴突
- 功能:传导冲动——将神经冲动由胞体传至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神经冲动沿轴突传递的速度取决于轴突的直径。
- 特点:细长,直径均一;表面光滑无棘状突起;分支(轴突侧支、回返侧支)不多;无尼氏体
- 轴突的分段:轴丘 → 始段 → 固有轴索 → 轴突终末
- 轴丘(axon hillock):发起自胞体的一个无尼氏体的圆锥形结构,但有大量的微丝和微管。
- 轴突始段(axon initial segment):从轴丘顶端到开始出现髓鞘的轴突部分,是轴突最细的部分。始段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最大,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最低,是神经冲动的触发区。
- 固有轴索:即神经纤维,有髓鞘包裹的轴突干部分。
- 轴突终末(axon terminal)/终末扣(terminal bouton):轴突在末端处失去髓鞘,并发出一些细小终末样分支,逐渐变细并在末端膨大成球状或者扣状。
轴突的质膜称为轴膜(axolemma),蛋白质组成基本不同于胞体膜;细胞质称为轴浆/轴质(axoplasm),内含细胞骨架、线粒体、光面内质网等,但没有粗面内质网,仅含少量游离核糖体(也有说不含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所需蛋白质完全依靠轴浆运输。轴突终末的细胞质与轴浆相比,没有微管,有大量线粒体、具有突出囊泡、突触前膜有高密度蛋白质。
轴突是神经冲动的传送区,主要传出信息,有的轴突也可以接受信息。
神经元的分类
- 按神经突起的数量分类:
- 多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 双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两个突起
- 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突起从胞体伸出后呈“T”形分为两支
- 根据功能分类:
-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导感觉冲动,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和脊神经节内
-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传导运动冲动,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髓和自主神经节内
-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在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起联系作用,多为多极神经元
- 根据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 按轴突长度分类:
- 长轴突的大神经元:高尔基 Ⅰ 型神经元/投射神经元
- 短轴突的小神经元:高尔基 Ⅱ 型神经元/局部环路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重点
- 概念:突触
-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 突触的分类
- 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 突触传递的特征
- 突触(synapse)
-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系,通常指 化学性突触。
突触的传递
突触结构
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突触小体贴附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的表面形成突触。一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前部
- 突触前膜: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囊泡栏栅(vesicular grid),其间隙刚好容纳一个囊泡
- 丰富的线粒体和突触小泡
- 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
- 由膜包被,含有高浓度神经递质的囊泡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
按大小和内含物电子密度不同,可将突触小泡分为几类:
- 小透明突触囊泡(SSV,直径 30-50 nm),内含经典递质
- 圆形:乙酰胆碱、谷氨酸等
- 扁平形: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 小致密核心囊泡(SDV,直径 30-50 nm),内含单胺递质
- 大致密核心囊泡(LGV,直径 70-120 nm),内含肽类递质
突触前膜的活性区(active zone)存在致密突起(dense projection,突触前膜胞浆面附着的致密物质)。上述一、二类突触小泡靠近前膜,容易与膜融合,可在活性区释放内容物;第三类小体则可从突触前膜末梢的所有部位通过出胞作用释放。
突触后部
突触后膜、线粒体、滑面和粗面内质网、微丝、微管等。
- 突触后膜致密区(postsynaptic density, PSD)
- 突触后膜的胞浆面的一层聚集的电子密度很强的致密物质。
- 包括细胞骨架蛋白、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通道蛋白和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胆碱酯酶)。
突触间隙
-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隙,宽度约为 20-40 nm。
突触间隙包括粘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突触间丝等结构。突触间丝(intersynaptic filament)平行附着于突触前后膜上,固定突触前后膜。
突触的分类
- 根据突触连接的部位:轴突-胞体突触(51%)、轴突-树突突触(47%)、轴突-轴突突触树、突-树突突触树、突-轴突突触树、突-胞体突触
- 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 根据突触处信息传递方式:
-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通过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突触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的突触。
-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通过电流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突触的兴奋或抑制决定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
兴奋性突触(Gray Ⅰ 型) | 抑制型突触(Gray Ⅱ 型) | |
---|---|---|
突触囊泡 | 圆形为主 | 扁平形为主 |
突触前膜致密突起 之间的距离 | 约 80nm | 约 60nm |
突触间隙宽度 | 约 30nm | 约 20nm |
突触后致密物质 | 20~50nm | 10~20nm |
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阶段
突触后阶段
突触传递的特征
突触传递的调制
突触的可塑性
强直后增强
习惯性和敏感化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
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也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但是前后膜无结构分化。电突触结构基础为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膜之间相距特别近(2~3 nm)。
与化学突触信息传递的区别:
- 信号双向传递
- 传导速度快,几乎没有突触延搁
- 孔径较大,可以通过 < 1.2 kD 的分子
- 缝隙连接通道(gap junction channel)
- 由 6 个相同的蛋白质亚基围成的连接子(connexon),中心是一个亲水性孔道,直径约 2 nm。两侧的连接子相互准确对接,形成贯穿两侧细胞膜的通道。
电突触的功能可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
神经纤维
重点
- 概念:神经纤维、神经末梢
- 神经纤维传导特点
- 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 神经溃变与再生;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
- 感觉神经末梢的分类
- 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类、特异性标志物;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 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决定BBB通透性的理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