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etiology)
-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即与该疾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因素。
-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 疾病发生与该因素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尚无可靠证据能够证明该因素的致病效应。当消除该因素时,疾病发生概率即风险(risk)随之下降。
- 即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病因与危险因素及相关概念
病因模型
- 生态学模型:将机体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 流行病学三角模型:病因、宿主、环境
- 轮状模型:遗传因素;机体因素;生物、物质、社会因素。
- 疾病因素模型:将病因因素分为两个层次
- 外围的远因:社会经济、生物学、环境、心理、行为、卫生保健
- 致病机制的近因
- 病因链与病因网络模型:疾病的病因因素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构成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构成病因网。
病因的分类
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
- 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
- 指相应疾病发生前,必定存在的病因。
- 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 指若有该病因存在,某疾病必定发生。
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
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分别对应近因与远因。
疾病自然史对病因研究的意义
- 排除临床早期病例作为病因学的研究对象
- 确定有效的随访期、防治产生假阴性结果
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提出病因假设
形成病因假设的逻辑方法:
- 归纳法(Mill 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存法、共变法、剩余法
- 假设演绎法(类推法)
验证病因或危险因素假设的主要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病因学研究
病因学因果关联的统计学指标
- 发病率(incidence):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 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绝对危险度(absolute risk,AR)/率差(rate difference,RD):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
- 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
- 相对危险增高度(RRI)/病因学分数(etiologic fraction,EF)
- NNH(number needed to harm,害-需暴露人数):1/AR,指需要多少例接触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才出现一例发病。
慎重分析病因效应的关联
病因必须与疾病之间有联系(association),联系有三种可能:
- 虚假关联: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有意无意所造成的各种偏倚所引起的。
- 继发关联:一种纯粹由混杂偏倚产生的偏倚。
- 因果关联:统计学关联是判断因果关联的前提(必要条件),但只有部分统计学关联属于因果关联(不充分条件)。因果关联有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之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关联判断标准(病因学研究评价原则——真实性、重要性、适用性):
- 关联的时间顺序(temporal sequence of association)
- 关联的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
- 关联的可重复性(replication of association)
- 关联的合理性(plausibility of association)
- 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demonstrability of caus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