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9

重点一览
  • 中风 气虚血瘀
  • 咳嗽 风燥伤肺
  • 头痛 肝阳上亢(肝阳头痛)
  • 头痛 风寒头痛
  • 心悸 心血亏虚
  • 心悸 心血亏虚
  • 水肿 肾阳衰微
  • 泄泻 脾胃虚弱
  • 泄泻 脾胃虚弱
  • 消渴 胃火炽盛
  • 淋证 热淋
  • 肾疼 脾胃虚寒

不寐

证型治法方剂组成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黄芪,龙眼肉,人参,白术,当归
心虚胆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茯苓,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或天王补心丸)黄连,黄苓,芍药,阿胶,鸡子黄
肝火扰心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柴胡,当归……
痰热扰心化痰清热安神温胆汤竹茹,炙甘草,茯苓,枳实,陈皮,法半夏

便秘

证型治法方剂组成
热结便秘清热润肠通便麻子仁丸火麻仁,白芍,炙枳实,大黄,炙厚朴,杏仁
寒凝便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气滞便秘顺气行滞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
气虚便秘补气健脾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
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桃仁,枳壳
阴虚便秘养血润燥增液汤
六味地黄丸
玄参,麦冬,生地
熟地黄,泽泻,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药
阳虚便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感冒

证型治法方剂组成
外感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人参,柴胡……
外感风热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淡豆豉……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香薷,扁豆花,厚朴,金银花,连翘……
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茯苓……
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玉竹,薄荷,蔥白,淡豆豉,桔梗……

胸痹

证型治法方药组成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生地黄,赤芍,枳壳,桔梗,牛膝……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陈皮,川芎
寒凝心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痹当归四逆汤丹桂,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大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制半夏,制南星,竹茹,人参,茯苓……

痹证

证型治法方剂组成
风寒湿痹
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防风,当归,茯苓,麻黄,甘草……
痛痹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制川乌,麻黄,白芍,黄芪,甘草,峰蜜
着痹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瓜蒌仁、川芎,当归,麻黄……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宣痹汤薏苡仁,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半夏……
痰瘀痹阻化痰行瘀,搜风通络双合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半夏……
肝肾亏需滋补肝肾,疏经止痛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参……

痛经

证型治法方剂组成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延胡索……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
湿热瘀阻清热除湿,祛瘀止痛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延胡索……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
肾气亏损补肾益经,调经止痛益肾调经汤杜仲,续断,巴戟天,乌药,艾叶,当归……

针灸治疗:

  • 不寐-肝火扰心:风池、神门、三阴交、行间、太冲等穴,多予泻法
  • 便秘-气滞便秘:太冲、阳陵泉、天枢、支沟、大肠俞等穴,予毫针泻法

导论

各时期中医学代表作

  • 中医四大经典:
    • 《黄帝内经》/《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 《八十一难经》/《难经》:成书于汉代,丰富和拓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 《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所著,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 《神农本草经》/《本经》:成书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 两晋隋唐时期
    • 《脉经》:·王叔和,最早的脉学专著
    •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最早的症候学专著
    •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开创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 “大医精诚”
      • 医术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家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 医者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 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河间):《素问玄机原并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张从正(子和):《儒门事亲
    • 李杲(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 朱震亨(丹溪):《格致余论》
  • 明清时期:
    • 叶桂(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三焦辩证
    • 王清任(勋臣):《医林改错》,淤血理论
    •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特点:

  1. 整体观念: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 辨证论治:
    1. 证、症、病的区别
      1. 证:即症候,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3. 病:即疾病,指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及转归的一种异常生命过程。
    2. 病治异同
      •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个人体质不同,或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候,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 异病同治:几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进而表现为相同的症候,故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元气论

  • 元气论基本内容(三大基本观点
    1.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2. 运动是气根本属性
    3. 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气是生命的本质
    2. 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 百病皆生于气
    4. 疾病的诊治及预后主要在于气
    5. 养生防病在于调气

阴阳学说

主要内容:

  1. 阴阳对立制约: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2. 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3.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阴阳皆长与阴阳皆消
  4. 阴阳相互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1. 五行的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 事物的五行归类:
    • 五脏配五行: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3. 五行的生克乘侮
    • 相生相克:
      • 相克次序:水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
    • 相乘与相侮:
      • 相乘:相克太过
      • 相侮(反克):反向克制
  • 简述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与五脏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1. 肝属木,主疏泄
  2. 心属火,主血脉
  3. 脾属土,主运化
  4.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降,朝百脉,主治节,调通水道
  5. 肾属水,主藏精,司二便

脏象学说

  • 五脏:肝心脾肺肾
  • 六腑:胃肠膀胱胆三焦
  •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别称五行*阴阳生理功能生理特征
君主之官,生之本阳中之阳主血脉;主神志,心藏神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在体合脉
相傅之官,气之本阳中之阴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朝百脉,主治节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在体合皮悲忧
仓廪之官,后天之本阴中至阴主运化;主生清;主统血脾气健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在体合肌肉四肢长夏,四时
将军之官,罢极之本阴中之少阳主疏泄;主藏血肝体阴而用阳;肝主升;肝主动;喜条达恶抑郁在体合筋
作强之官,先天之本阴中之太阴藏精纳气;主水肾主封藏;肾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生髓主骨耳、二阴惊恐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怒喜思悲忧惊恐
  • 简述肺脏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2. 主宣发肃降
    3. 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4. 朝百脉,主治节
  • 简述肝脏的生理功能
    1. 肝主疏泄
      1. 调畅气机
      2. 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3. 条达情志
      4. 调节生殖功能
    2. 肝主藏血
      1. 贮藏血液
      2. 调节血量
      3. 防止出血
  • 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1. 肾藏精
      1.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2.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2. 肾主水
    3. 肾主纳气

六腑的生理功能

  1.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3. 小肠:主受盛与化物;主液,泌别情浊
  4. 大肠:传导糟粕;主津,吸收水分
  5. 膀胱(脬):贮尿,排尿
  6. 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

  1. 精:
    • 分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 精的功能: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濡养作用、化气化血
  2. 气:
    • 分类: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
    • 气机:即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 气机失调
      1. 气滞:阻滞不通
      2.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3.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4. 气闭:结聚于内而不外达
      5. 气脱:外溢太过而不内守
    • 气的功能:推动功能、温煦作用、防御功能、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3. 血:
    •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来源于肾精,肾精化血,精血同源。
    • 血的功能:濡养作用、运载作用、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4. 津液:
    • 津、液的区别见下表
    •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血液的组成部分;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运载作用,载气、排泄代谢产物

津、液的不同特点

性质部位功能
清稀、流动性大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注血脉滋润
稠厚、流动性小关节、脏腑、脑、髓濡养

相互关系

  • 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化生
  •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行、摄血
    •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养气
  •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生、行、摄津
    • 津能载气
  • 津液与血的关系:津血同源(水谷精微),津血互化
  • 简述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行、摄血
    •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养气
  • 简述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生、行、摄津
    • 津能载、化气

诊法

  • 五种病色的特征与主病
  • 病理性舌色、舌苔的种类及主病
  •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点及各自主病

望法

望神

广义上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上指人的思维、意识、情志活动。

神的变化有得神(有神)、少神(神气不足)、失神、假神

望色

  • 青色:寒症、疼痛、淤血、惊风、气滞
  • 赤色:热证、戴阳证
  • 黄色:湿证、脾虚、黄疸
  • 白色:虚症、寒症、失血
  • 黑色:肾虚、寒症、水饮、淤血、剧痛
  • 简述青色的主病:寒症、疼痛、淤血、惊风、气滞

望舌质

病理性舌色种类及主病:

  1. 淡红舌:正常舌、外感表证
  2.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证、寒证、枯白舌脱血夺气
  3. 红绛舌:主热证。阴虚暗红色称为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久病、重病)
  4.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淤血

舌苔种类及主病:

  1. 白苔:
    • 薄白而润:表证或里证
    • 薄白而湿:外感湿寒或寒饮内停
    • 薄白而湿:风热
  2. 黄苔:主热证
  3. 灰黑苔: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切诊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

  1. 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轻取即得
    1. 浮脉:
      • 轻取即得,重按则弱
      • 表证
    2. 洪脉:
      • 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
      • 气分时热
    3. 濡脉:
      • 浮而细软
      • 虚、湿
  2. 沉脉类(沉、伏、牢、弱):重按始得
    1. 沉脉:
      •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
      • 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2. 弱脉:
      • 重按应指细软无力
      • 气血不足、元气耗伤
  3. 迟脉类(迟、缓、涩、结):一息不足四至
    1. 迟脉:
      •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 寒症,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2. 缓脉:
      • 一息四至,应指徐缓
      • 湿证、脾虚,可见与正常人
    3. 涩脉:
      • 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 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
    4. 结脉:
      • 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弱
  4. 数脉类(数、疾、动、促):一息五至以上
    1. 数脉:
      •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 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精血不足、虚阳外越
    2. 促脉
      • 脉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 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证
  5. 虚脉类(虚、细、微、短、代):应指无力
    1. 虚脉:
      •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 虚证,气血两虚
    2. 细脉:
      • 脉细如线,按之不绝,应指明显
      • 诸虚劳损
    3. 代脉:
      • 缓、弱、止有定数(区别结脉、促脉)
      • 虚证——脏气衰微;实证——痹证、痛证
  6. 实脉类(实、滑、长、弦、紧):
    1. 滑脉:
      •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 痰饮、食积、湿热、孕妇
    2. 弦脉:
      • 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 肝胆病、痛、痰饮、疟疾
    3. 紧脉:
      • 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按绳索
      • 寒症、痛证、宿食
  • 迟脉、数脉的脉象特点及各自主病
    • 迟脉:
      • 特点: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 主病:寒症,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 数脉:
      • 特点: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 主病: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精血不足、虚阳外越
  • 虚脉、实脉的脉象特点及各自主病
    • 虚脉:
      • 特点: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 主病:虚证,气血两虚
    • 实脉:
      • 特点: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 主病:实证
  • 滑脉的脉象特点及其主病
    • 特点: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 主病:痰饮、食积、湿热,孕妇也可见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的分类:

  • 外感:六淫(六邪),疠气
  •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 其他:外伤、冻伤、烧烫伤、虫兽伤

六淫六邪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 风:
    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3. 风性主动
    4. 风为百病之长
  2. 寒: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则痛)
    3. 寒性收引
  3. 暑: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耗气伤津
    3. 暑多夹湿
  4. 湿: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黏滞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 燥: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 燥易伤肺
  6. 火(热):湿 < 热 < 火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 易扰动心神(上)
    3. 易耗气伤津(阴津耗伤,气随津脱)
    4. 易生风动血
    5. 易致肿疡
  • 简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3. 风性主动
    4. 风为百病之长
  • 简述火邪(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 易扰动心神(上)
    3. 易耗气伤津(阴津耗伤,气随津脱)
    4. 易生风动血
    5. 易致肿疡
  • 简述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黏滞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脏腑:对应关系见五脏的生理特点
  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 影响病情转归

辩证

重点:脏腑辩证各症候的临床表现、病机

  • 八纲辨证:阴阳(总纲,病症类别),表里(病变部位),寒热(性质),虚实(邪正情况)
  • 脏腑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辩证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 表证
    • 辩证要点:
      1. 发热、恶寒(恶风)必须同时见到;舌薄白,脉浮
      2. 或多或少伴有一些肺卫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
      3. 病位浅,病势轻,病程短,起病急
    • 治疗:汗法
  • 里证
    • 产生原因:
      1. 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 情志、饮食劳倦伤人使脏腑功能失调
    • 特点:
      1. 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2. 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苔和舌质改变
  • 半表半里证:
    • 病因:邪犯少阳,外邪由表转里,尚未入里
    • 症候特点: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寒热辨证

寒热的本质是体内阴阳平衡的失调: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症;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治疗使用温法或清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症热证的鉴别

寒热喜恶四肢面色口渴分泌物二便
寒症喜温恶寒凉冷青白不渴清稀小便清长
大便溏稀
淡苔白润迟或紧
热证喜凉恶热温热红赤渴喜冷饮稠浊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红苔黄燥

经络

  • 简述经络的作用
    1.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2.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3. 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4.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

  • 大椎穴的定位及其主治
    • 定位:在脊柱区,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 主治
      1. 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嗽,气喘
      2. 癫痫,小儿惊风
      3. 感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
  • 合谷穴的定位及其主治
    • 定位: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主治
      1.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鼻衄,耳聋,疾腮,口蜗等头面、五官疾病
      2. 热病,无汗,多汗
      3. 腹痛,便秘,滞产,经闭
      4. 上肢疼痛、活动不利
  • 内关穴的定位及主治
    •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闷
      2. 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
      3. 胃痛,呕吐,呃逆
      4. 肘臂挛痛
  • 环跳穴的定位及其主治
    • 定位: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点处
    •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中药

中药的性能:

  1. 四气(四性):温热寒凉
  2. 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淡、涩
  3. 升降浮沉
  4. 归经
  5. 毒性

中药的配伍:单行、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 大黄属哪类中药,功效是什么
    • 泻下药
    • 功效与应用
      1. 泻下攻积:便秘
      2.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毒所致吐衄
      3. 活血祛瘀:瘀血闭经、恶露不下、跌打损伤
      4. 清热燥湿:湿热痢疾,淋病
  • 麻黄属哪类中药,功效是什么
    •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 功效与应用
      1. 发汗解表(强于桂枝)
      2. 宣肺平喘: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寒痰阻肺
      3. 利水消肿:风水(水肿兼表证)
  • 附子属哪类中药,功效是什么
    • 温里药
    • 功效与应用
      1. 回阳救逆:峻补肾阳
      2. 补火助阳:脾胃虚寒,肾阳不足,脾肾阳虚水泛
      3. 散寒止痛
  • 柴胡属哪类中药,功效是什么,主治什么
    • 发散风热药
    • 功效与应用
      1. 解表退热:少阳半表半里证,风热表证
      2. 疏肝解郁:肝气郁结
      3. 升阳举陷:清阳下陷
      4. 引经药
  • 逍遥散组成、功效、主治
    • 组成:
      • 君:柴胡
      • 臣:当归,白芍
      • 佐:白术,茯苓,薄荷,煨生姜
      • 佐使:炙甘草
    •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苔薄白,弦脉而虚。

Enter any child page of Series.